2022年4月18日 星期一

解深密經止觀心法


心識療癒手記(6

 

                       解深密經止觀心法

                                                    蕭偉傑醫師

佛法有金剛經的「空宗」,金剛經謂「諸法空相」,是說世間一切都本著因緣,才形成世間萬事萬物,唯這些世間萬事萬物終將壞滅,全屬於空。

佛法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是指為不生不滅和不增不減的「佛性」,佛性是永恆的宇宙本體理性,也是道家說的「道」。

唯識宗為「有宗」,有宗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由心識形成,稱佛性具有無上心識智慧,在成就世間萬事萬物。

解深密經是唯識宗的根本經典,靜坐於解深密經是稱「瑜伽止觀」,「瑜伽」是相應,讓佛境、佛行、佛理和佛果,與我得一切圓滿相應,要得一切圓滿的相應,就要修習瑜伽止觀。  

解深密經的瑜伽止觀心法:

1.瑜伽修習方式,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至高無上的覺悟),為依的修習。

2.瑜伽止觀有兩步驟,一是「止」的「奢摩他」,一是「觀」的「毗缽舍那」。

3.「止」是居於空閒獨處,心做寂靜的思維,得到「身體放鬆」的輕安和「心識清淨」的輕安,是名「止」,也稱「奢摩他」。

 4.心識於寂靜處,專心一意的使身體和心識都得輕安之後,心識進入最清淨地,謂「三摩地」,心識於最清淨地,觀想世間塵世的一切影像,以「捨離心相」觀想,捨離心相是放下以我為中心的「我執心」, 另以「永恆」的心識去觀察世間萬事萬物,如此的反復觀察潛存我們心識中的「雜淨性」,雜淨性為「有空」、「有假」或「有真」的各種塵間諸事,終究得到內心的圓滿,就是「正覺」。

正覺後會得到信心、喜樂、智慧、智見和智觀,是名「觀」,也稱「毗缽舍那」。

若以解深密經經文解釋瑜伽止觀心法為:

1.「止」的修習步驟為,於安靜單獨處,相續不斷的做正向心識的安住和穩定身心,若身和心,出現極輕安的和諧感覺,就是「止」的「奢摩他」。

2.「觀」的修習步驟為:

(1)修習「止」的「奢摩他」,己獲得身心輕安。

(2)再做善心識,就擴大到三摩地的「清淨定」境界,再於清淨定中,觀察心識出現的「有相」影像。

3.以「離名空相」,「無二相」,超過諸法的「一異性相」,遍一切一味相的「勝義諦(真諦 )」,了知所觀。

4.捨離心相,再以勝義諦思維,深入「尋思」諸名諸相中未達勝義諦處。

5.一一證悟,再一次次以勝義諦「伺察」全部名相,讓一切法圓滿,得到解脫。

6.如此,於法堅信為「若忍」,對法好樂的「若樂」,對法尋思和伺察得智慧的「若慧」,得智見的「若見」和得智觀的「若觀」。

7.終成「觀」的「毗缽舍那」。

解深密經修習止觀原文:

佛陀告訴慈氏菩薩說:首先要有無上菩提之願,然後依止十二分教,如本經《分別瑜伽品》說:(十二分教)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

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獨處空閒,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

菩薩聽聞了十二分教,到寂靜處,專心一意,如理思惟,相續不斷,起身心輕安是名為「止」。《經》上又說:如是菩薩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  即於如是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週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缽舍那」。

菩薩依教理作意思惟,制心一處,獲得了「止」,同時又對三摩地中所緣境界,進行觀察抉擇則名為「觀」。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