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急性腦中風病人的處理原則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

(2016820)

急性腦中風病人的處理原則

蕭偉傑醫師


 

近日聽了台北榮民總醫院腦血管科,林永煬教授主講的「腦中風之診斷與治療」,其醫院對急性腦中風的處理原則,非常實用,提出為大家參考。


台北榮總急診對於急性腦中風病人的處理原則為:

1.馬上做電腦斷層掃瞄,初步先確定為「出血性腦中風」或為「缺血性腦中風」。

2.若確定為「缺血性腦中風」,且腦中風的發作時間發生在3小時以內,病人在發病前的身體情況尚良好,如病人為正常上班、買菜、運動、種田之族群,就立即可做血栓溶解劑(rt-PA)注射治療。

3.若確定為「缺血性腦中風」,但腦中風的發作時間發生已在3小時以上,病人經評估合適,就開始做「腦血管攝影術」,並以導管伸入腦血管阻塞處,做「血塊取栓術」。


說明:

1.急性腦中風常用「FAST」來評估,F是「Face(臉部)」,看病人臉部表情、兩邊的不對稱情況。A是「Arm(手臂)」,看病人雙手抬高和單邊無力情況。S是「Speech(言語)」,聽病人講話含糊不清程度。T就是「Time(時間)」,記下病人發作的確實時間。

2.搶救急性腦中風的黃金時間為發病內的3小時。

3.血栓溶解劑(rt-PA)的使用,為於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發作3小時以內做治療,可將阻塞的腦血管「再打通」,血栓溶解劑(rt-PA)可增加缺血性腦中風病人33%的恢復程度。

4.血栓溶解劑(rt-PA)可引發6.4%發生率的「腦出血」,其發生率為不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病人的10倍,但如果病人愈早接受治療,是愈可以減低腦出血的發生率。若急性腦中風的發作時間在3小時以內,阻塞血管及其周遭受影響血管尚不出現脆弱時,且病人在發病前的身體情況尚良好,此時做,是可以減低腦出血的發生率。

5.以導管伸入腦血管阻塞處,做的「血塊取栓術」,是以網套方式將血塊套出,或將血塊以吸管的吸出方式取出,各有優點,血栓溶解劑(rt-PA)可溶解的血塊為小血塊,「血塊取栓術」可取出較大血塊。

6.核磁共振(MRI)在發病半小時,就可很精確的看到受損傷的腦病變,電腦斷層掃瞄(CT)則不能如核磁共振(MRI)的快速看出受損傷的腦病變。於急診室,所以會先做電腦斷層掃瞄(CT),因電腦斷層掃瞄(CT)可快速分出最簡單的出血性腦中風或缺血性腦中風,是為了搶在發作時間在黃金3小時以內做血栓溶解劑(rt-PA)治療,至於核磁共振(MRI)的前置及檢查時間長,一般為延至24小時再安排檢查。

7.腦中風是腦血管疾病,可分成「缺血性腦中風」與「出血性腦中風」。

「缺血性腦中風」為顱內或頸動脈血管出現病變,而有阻塞現象,約有70%為缺血性腦中風,病因可因血管粥狀硬化性梗塞,心房顫動性栓塞、凝血疾病、血管炎等病症引起。「出血性腦中風」為腦血管破裂引發,最常見和「高血壓」控制不良的血管病變有關,其他有如動脈瘤破裂、腦動靜脈畸形、腦動靜脈瘻管、類澱粉血管病變、凝血功能異常等疾病引起出血。
  8.
急性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最重要的就是血壓及腦壓的控制,腦壓的控制,必要時由神經外科醫師的協助,以手術減壓。

9.缺血性腦中風的平時藥物治療,應對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瓣膜疾病、心律不整、血脂肪做合適的控制治療。

10.缺血性腦中風會服用「抗血小板劑」或「抗凝血劑」的藥物。其中的抗血小板劑:

(1)最常用藥為Aspirin(阿斯匹靈),一般使用每日100毫克來預防中風及心肌梗塞,部分病人對Aspirin過敏,或可能出現腸胃道不適、胃潰瘍、胃出血等副作用,宜服藥調於餐中至餐後段食用,並有胃不舒症狀應儘早告訴醫師。

(2) Clopidogrel(保栓通),根據研究,此類藥物在預防血管栓塞上較阿斯匹靈佳。

(3) Aggrenox(腦康平),此為結合Aspirin 25毫克加上緩釋長效型Dipyridamole 200毫克的複方藥物。

另一為抗凝血劑:

主要是抑制凝血功能,防止血液凝固,此類藥物通常用於心律不整或心臟瓣膜疾病等病人,以預防血管栓塞。目前臨床上最常使用為WarfarinCoumadin可邁丁),病人須定期抽血追蹤藥物濃度。其他的新型抗凝血劑有Rivaroxaban Xarelto)、DabigatranPradaxa)、ApixabanEliquis),提供治療上更多的選擇。

11.缺血性腦中風,若頸動脈狹窄75-80%以上,可採用「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和「血管內支架置放術」。

 

參考資料:

腦中風之診斷與治療(2016)。林永煬。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北榮總腦血管科。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平行宇宙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好書心得系列

(201682)

 

平行宇宙

兼談唯識和華藏世界

蕭偉傑醫師


 

在探討生命的起源,我喜歡從佛法和天文物理學兩領域去嘗試找尋,智慧生命體最大的特質是「意識」,在現代科學領域中,依然未知意識是什麼。
 
最近讀了知名物理學家「加來道雄」所著的「平行宇宙」一書,平行宇宙是根據「量子力學」的理論說出的。

「量子」就是「基本粒子」,光的量子稱「光子」,强核力的量子稱「膠子」,弱核子的量子稱「W玻色子」、「Z玻色子」,重力的量子稱「重力子」,目前實驗室尚未證實其存在,但是有存在著。

基本粒子沒有固定位置,以不同機率出現於不同位置,若出現在我們這裡,就是我們的宇宙,若出現於另外位置,就形成另一宇宙,因有不同的宇宙,故稱「平行宇宙」,即是我們的宇宙以外,應有其他共同存在的宇宙。

137億年前,我們現有的宇宙,由10-33 超小尺寸的本源體,在超巨大能量1019 億電子伏特的催成下,發生「大霹靂」,霹靂一巨響爆開,暴脹1050倍,始創了我們的宇宙。

初始的宇宙是由夸克、輕子、膠子的「電漿湯」組成,是「超對稱」的宇宙,就是於某處的超對稱狀態,失去對稱平衡,出現「不對稱性」,電漿湯開始轉換,形成了核子、原子、元素、星塵、行星、恆星、星系、星團,其都是宇宙演化過程的產物,宇宙演化過程出現了「相變」。

夜空可看見滿天繁星,是可看見的星系物質,這一切可看見的星系物質僅佔宇宙總值的4%,還有23%的暗物質和73%的暗能量,暗物質和暗能量都是神秘的未知物,物理界可計算出有其物,但不知其為何物。

大霹靂初期生成很輕的「氫」元素,如太陽的氫元素,因太陽內部重力收縮,核心溫度劇升,產生巨大能量,使氫核融合為「氦」,此核融合的巨大能量,就是點燃太陽和宇宙中數千億恆星的燃料,氫核融合生成「氦」,現宇宙元素存有大量的氫和氦。

大霹靂生出的元素都是「氫」、「氦」輕元素,三個「氦」經恆星高能量的核融合,生成更重但不穩定的「碳」,並有氧、氮的生成,再於超新星爆發的更巨量能量中,生出「鐵」、銅、鎳、鈾等元素,我們身體有鐵元素組成的血紅素,可謂每個人類都是星塵的小孩。

我們居住在屬於太陽系的地球,地球於數十億年前是消失星系的星塵,後來才形成行星,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小星系,銀河系的大小,光線要費十萬年才能走完全程,我們的宇宙,大概要費百億光年才能走完全程。

地球在整個宇宙算來,渺小的就如滄海中的一粟,但我們地球,並不寂寞,因地球處於如此極穩定狀態已數十億年,滋生出了智慧生命體,其機率就等於龍捲風掃過一大堆積物後,組成一架完整747客機的機率。

牛頓的理論,認為宇宙間,時間的節拍是一致性的,200年後的愛因斯坦則認為,時間的節拍可因速度而改變,速度愈快,時間會變更慢,物體的重量會愈重。

牛頓認為重力是拉充滿於宇宙獨立之力,愛因斯坦則認為重力使空間和時間彎曲效果,通過空間的光線也會因空間彎曲而彎曲,通過時間也會改變,此說出牛頓將空間和時間定為靜態的,愛因斯坦則定為動態的,以彎曲和曲線表現。

物理學家目前最先驅的理論為「弦理論」,謂物質之最小單位為10-33 公分的「電子心臟」,因電子心臟的振動頻率和共鳴,隨機振動周遭粒子,而出現不同基本粒子的夸克、微中子、W玻色子、P玻色子,其振動頻率和共鳴,就如彈奏出宇宙的樂曲,組成了我們的宇宙,愛因斯坦謂是「上帝的心思」。

物理學家為了將驅動宇宙各種物理力的奧秘,做出精要的統一,就將「弦理論」再推至1011維空間的「M理論」,以提供足夠容積將宇宙各種自然力,統一至單個精巧的理論,M理論可推出基本粒子的所有特性,其認為每個基本粒子的存在,是以「振動」存在。

M理論將我們的長、寬、高、時間的四維空間,擴展到十維空間,多的六維空間捲縮於如分子大小的空間裏,六維空間雖小,却具足成形我們現在四維空間的一切原始芻形,六維空間的特徵,決定四維宇宙的夸克、輕子。

弦理論的振動共鳴說,可彈出不同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沒有固定位置,而是以隨機的顯現在不同位置,物理學以「測不準度」計算其出現在某位置的機率。

物質要以「基本粒子」為代表,發現基本粒子是由「波」確定,該波動是服從特定波動方程式。

於實驗室有個重複千次的「雙狹縫實驗」,是目前尚無法解釋的實驗,為光子或電子,在沒有人在觀察時,做波形運動,螢光幕上會出現屬於「波」的「干擾圖譜」,干擾圖譜是光子本身的機率波,但實驗有被觀察時,想預測光子的路線時,光子的機率波特性會消失,螢光幕上不會出現「波」的「干擾圖譜」,其出現的圖譜是為光子或電子做「粒子」行為,所進行的路徑圖譜。

現實世界的結構會受到人類觀察的影響,尤其對物質和能量微觀世界的影響,以「意識」觀察,會使具機率性的「波函數」消失,「波函數」一消失,機率性也消失,會出現「決定性」的物質結果,即是,只有觀察的行為,才能賦予真實的個體出現。

此可說出,量子力學是隨機性的,是處於虛幻的結構,平行宇宙也是處於隨機性和虛幻的,因為出現人的意識,平行宇宙的「隨機性」和「波函數」被消失,我們現居住的宇宙才被「決定」出現。

平行宇宙一書中就提到:「沒有觀察者意識,宇宙是不存在的,要有觀察者意識,宇宙一切才會顯現,只有具智慧生命人類,才使宇宙出現生命,我們人類的存在,才使宇宙成為可能」。

生命的產生,很多物理學家認為,生命是許多平行宇宙中,於統計學得到的平均律,平均律中的結果,就會有生命顯現出來,所以生命非特別設計的。

有的物理學家認為,宇宙無任何規律,不存在任何設計,沒有目的性,無善意、無惡意,是冷漠的,是無意義的,有的物理學家則將宇宙歸於是神的榮耀,是神創造的。

平行宇宙一書中又指出,宇宙由「原始時期」的大霹靂,暴脹的開創了宇宙,接著是群星遍佈,恆星產生能源的「青壯年期」,接著宇宙會踏入「退化期」,宇宙充滿核物質殘渣,星星不再閃耀,宇宙逐漸走入黑暗,再接著是「黑洞時期」,只剩黑洞蒸發出的殘餘能量。

智慧人類的「第一期文明」是利用太陽照射至行星的能源生存,「第二期文明」是利用全部恆星能源生存,並點燃恆星當能源的智慧文明,「第三期文明」是可殖民到銀河系,以銀河系的一切恆星當能源的智慧文明。

1500億後,宇宙恆星能源耗盡,加上宇宙膨脹的終結,宇宙極為冷冽,最後重力收縮,出現宇宙收縮大崩塌,宇宙中的一切物質又消失了,只剩餘電子、微中子、質子霧和正電子的「電漿湯」,宇宙的一切又重頭開始了。

佛教「空宗」認為,世間一切都是虛幻假相,終有一天都會毀損破滅,世間所以出現虛幻假相,是因永恆常住的「實相」被汙染了,「空宗」在追求這永恆「實相」,永恆的實相就是佛。

佛教「有宗」認為,空宗遠離虛幻空相,想追求的永恆「實相」就是「識」,「識」由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共同形成,「第七識」在分別自我我執的識,「第八識」是「種子識」,是記錄和遺傳個人所做所為的識,「有宗」又稱「唯識宗」,唯識宗認為人的意識被虛幻假相蒙蔽,若人能移除識中被蒙蔽的虛幻假相,就可以得到最清淨意識,最清淨意識可「轉識成智」,成為最上乘智慧的人,也就能成佛。

華嚴經是具極宏偉宇宙觀的佛教經書,華嚴經最讚揚「毗盧遮那佛光明世界」的「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的意義是「光明遍照佛」,具足永恆明亮的巨光能量,其光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開創並顯現十方一切世界,及一切微塵數世界,可說「佛光明」是驅動宇宙各種物理力的「統一理論」。

佛光明本是「平等不二」的對稱平衡,但十方世界是因出現「差別相」的不對稱,而形成十方一切微塵數世界的多重世界、多重宇宙。

華嚴經也提到,十方一切微塵數世界,各自緣起,如「因佗羅網」的天珠一樣,重重相映,交徹互攝,無盡無邊,說出十方世界的密切相關性。

佛光明生成的十方一切微塵數世界,形成的次序為世界海、世界種、器世界、生命世間、正覺世間,「世界海」是始創世界,「世界種」是不同種類世界,「器世界」是物質世界,「生命世間」是出現智慧人類世間,「正覺世間」是智慧己開悟正覺的世間,是成佛境界,華嚴經說出,十方一切微塵數世界是具演化和進化的世界。

華嚴經的最重要宗旨為謂,人要證入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一定要修行文殊菩薩的「無上智慧」以自利利他,另一必要修行普賢菩薩的「無上慈悲」以饒益眾生。

  佛教空宗的修行證得永恆常住實相,永恆常住實相可說是驅動宇宙各種物理力的「佛」,物理學家也嘗試以「弦理論」、「M理論」,要建立出驅動宇宙各種物理力的「統一理論」。

物理學家以「量子力學」說出基本粒子的以不同機率出現在不同位置,又於實驗室見到,人的「意識」,可以讓「量子力學」的「波函數」崩塌,基本粒子的機率波消失,出現「決定性」的物質顯現,而提出「沒有觀察者意識,宇宙是不存在的,要有觀察者意識,宇宙一切才會顯現」的見解,於佛教唯識宗也提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佛理,佛理即是說出,唯有「心識」,才會顯現這世界的一切一切。

於華嚴經就直接將「佛光明」說出,謂佛光明永恆照透,並顯現十方一切多重世界,這就是佛理的驅動宇宙各種物理力的統一理論,華嚴經要人類有「無上智慧」以自利利他,並以「無上慈悲」的饒益眾生,以證入佛光明境界,於平行宇宙的書中也提到,人類會有更高智慧進入第二期文明、第三期文明,讓人類永續生存。

熱力學第二定律為「熵」,熵就是能量愈多,亂度就愈大,人類文明進入第二期文明、第三期文明,會得到更多能源,人類社會是否會更亂?

華嚴經提到,人類要有「無上智慧」外,亦要有「無上慈悲」的饒益眾生,才能證入佛光明,即依佛理,人類若能有「無上智慧」的自利利他,並有「無上慈悲」的饒益眾生,是未來人類得到更多能源,人類社會能更穩定和諧的必要遵循規則,此規則也是佛教大乘佛法的精髓。

 

推薦好書:

書名: 平行宇宙: 穿越創世、高維空間和宇宙未來之旅(Parallel Worlds: A journey Through Creation, Higher Dimensions, and the Future of the Cosmos)

作者: 加來道雄(Michio Kaku)

譯者: 伍義生、包新周

出版社:暖暖書屋文化事業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