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4日 星期日

談失智症的防範

 

            談失智症的防範

                                      蕭偉傑醫師

 

我們老了比較容易忘記事情,但提醒後多會再想起,失智症則是提醒後完全不知道該件事。

當年紀五、六十歲以上,常出現妄想或憂鬱不安等情緒障礙,發生失智症的機率就會比較高些,台灣失智症人口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早期失智症在簡單事情的處理會出現局限性或不易連貫性,如婦人於家中煮菜,偶而幾次會忘了加鹽把,有時會把菜燒焦了,大學教授有時會接不下去很熟悉的授課內容,都可能是輕微失智症的開始。

為什麼會出現失智症?

失智症是腦部組織出現了異常,腦中出現如類澱粉蛋白(amyloid)Tau蛋白等異常的蛋白,使腦部的智能出現紊亂。

失智症中,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退化性失智症」約佔50-60%,如腦中風後的「血管性失智症」約佔15-20%,如腦部感染後的「可逆性失智症」約佔5-10%,如憂鬱症的「假性失智症」約佔1-3%

失智症出現認知、思考、語言或行為的異常,和腦部異常蛋白的堆積部位有關,阿茲海默症最常發生於海馬迴部位,常影響記憶,但有時先發生於顳葉則先出現語言障礙。

腦部異常蛋白的堆積是可以藉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循環系統清除,但若如有血管病變,則清除的血液和淋巴功能會減弱,增加異常蛋白堆積,發生失智症的機率也會增多。

要診斷失智症,目前以:

1.抽脊髓液做特殊蛋白質測定。

2.做電腦斷層掃描,看看海馬迴等部位是否有萎縮。

3.做類澱粉蛋白的正子攝影,看那個部位有類澱粉蛋白的堆積。

4.做葡萄糖正子攝影,看那個部位出現腦皮質功能萎縮。

退化性失智症的阿茲海默症,可利用上述檢查,得到早期的更正確診斷,但診斷的利用價值仍未明顯,因早期診斷出疾病,目前並無藥物可使其根治。

治療失智症,以「乙醯膽鹼酶抑制劑(Cholinesterase inbibitor)為最主要的治療藥物,此藥可增加病患腦部乙醯膽鹼酶的含量,延緩病患認知功能的衰退,但記憶力還是會繼續喪失。

在統計上發現,若想防範失智症的變差,若以:

1.保持個人的營養狀況,平時飲食均衡合適。

2.持續有恆的規律運動,最起碼要有每天半小時的走路運動。

3.多參加喜愛的活動,讓自己的心有喜悅和激勵。

4.常動動腦力的做增益和創新思考能力。

5.有好的生活型態,睡覺安穩足夠,不熬夜過勞、不酗酒、不抽煙。

6.良好控制自己潛在疾病,如能好好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潛在疾病。

若有持續做到以上六點,其在防範失智症的好處,並不比服用治療失智症的各種藥物效果差。

 

參考資料:

1.陳達夫(2021)。失智症診斷與治療的新進展。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大神經科。

2.甄瑞興(2013)。失智症全方位治療-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之重要性。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北仁愛神經內科。

3.李怡慧(2015)。血管性失智應早期預防。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北榮總腦血管科。

 (蕭偉傑醫師 電話 2736502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