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僧侶與哲學家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好書心得系列

(201462)

 

僧侶與哲學家

-兼談焦慮症
                                          蕭偉傑 中西醫師

西方文明由信仰文明漸轉證據文明

最近讀了由福智佛教基金會醫廣班曾碧娟班長送我的好書「僧侶與哲學家」,內容精彩豐富,極具知性深度,是值得閱讀的好書。

作者為父子兩人為法國人,內容為父子兩人的對話,父親為知名哲學教授,兒子原為分子生物博士,後來出家跟隨著藏傳佛教仁波切、法王及達賴喇嘛學佛已愈30多年,對談中,父親以西方哲學思考模式和心得,探討佛學的哲理,兒子則以自身具實證科學背景的觀點,說出佛學的卓越處。

西方哲學教授的父親認為,西方文明的進步為來自理性,古希臘人尋找智慧,希能成為好人的智者,亦希能成具富有洞察力和判斷力的智者,當時哲學的追求為對個人生活方式的內在蛻變,和佛法主張的有類同,於西元前第五和第四世紀至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之後,「理論」開始主導西洋哲學,此時知識和智慧併行走,以透過知識性思考的認識真理,及以透過智慧的達成快樂和內心正義,是當時哲學的焦點思想,持續中,哲學於「理論性練習」中萌芽成長。

西方文明的發展由最初的「信仰文明」,漸轉向因科學知識開通後的「證據文明」,認為科學使世界成為可變性,謂人類的快樂可透過社會的完整轉化而達成,快樂在於改變生活條件而不是賦予生活意義,生命意義再也不即個人的事情,沒有必要去設計一種方式讓每個人變善良和睿智,只以整體社會來整治即行,秉著人類快樂可透過社會的完整轉化而完成,並認為科學進步會保障物質繁榮。

至十七世紀,「政治哲學」聚成為西方哲學的主要焦點,養育了「教條主義」和「侵略主義」的精神,十九世紀,政治哲學指導著專制和獨裁的社會,此時「革命」取代了哲學,甚至取代了宗教,以限制集體自由的觀念,取代社會自足和個人真正自我的觀念,建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烏托邦理想社會,如馬克斯的共產國家,個人成為僵化和現成的模式,但最後烏托邦理想社會崩潰了。

西方思想主流以自我肯定為核心

自然界定律為哲學根據,西方哲學採有組織、有紀律的程式思考,西方思想主流以「自我肯定」和「自我獨立」為核心,增進自我價值,於現實世界中,自我可運用政治、經濟、藝術,以及認知上的創見和發明,進而對世界採取行動的改變世界,西方哲學重視社會改革和世界轉化。

西方智慧組織成正義社會的烏托邦社會主義,科技一直進步發展地造福人類,但其中存有倫理和智慧的不足處,在「科學社會主義」的烏托邦理想社會崩潰後,西方哲學才劇然認識到正確的政治必須依賴正義和心中寧靜,以理性和道德性的「宇宙定律」為基礎,才是至高成就的政治哲學。

佛理認為我執是引發無終止負面情緒的主因

  學佛的分子生物學博士兒子以佛學觀點認為,現代人應重視心靈修持,向「內在世界」的推進程度跟科學「向外世界」探索的程度一樣大和重要,應使內心轉化至心靈寧靜平和的內心健康。

兒子謂「佛」為覺醒者,佛的意義為從蒙蔽無知中覺醒,佛為要培養心靈和人性的正面特質,「菩薩」為具足正念智慧並在做利他功德者,「涅盤」為對一切事物本質的最終認識,具無限的慈悲,此說出,佛法在直接體會絕對真理,希望瞭解現象世界的究竟真理,能證悟客體和主體對對立不再存在,能深入瞭解痛苦來源,得知「我執」之無知為痛苦的最終究起因,悟出我執之無知可引發無終止的負面情緒。

禪定修行是達到佛法終極目標最佳方法

佛法的終極目標為智慧、愛、慈悲和完美,要以心觀之才可體會到佛法的智慧、愛、慈悲和完美,而「禪定」修行是達到終極目標的最佳方法。

禪定需藉分析和思考,不是自概念性的思考進行,是要以超越概念性邏輯思考模式思考,以對心本性做直接體會,體會自我並非真實的存在,以消除自我執著。

兒子謂,依禪定修行觀心本性,首應有穩定的心理狀態才可進入禪定,禪定觀想,首要具有清晰觀想意象的能力,認清觀想對象的象徵意義,及保持對自我原始佛性的認識才易進入,進行禪定修行,應讓心處於自然狀態中,一切沒有真正具體感,一切沒有真實存在感,讓念頭自已生起並自已消失,終至完全解放念頭,心始終保持清晰和覺醒,沒有執著,終將念頭轉為智慧,轉為喜悅,終而體會出佛法的智慧、愛、慈悲和完美。

由佛法修行,透過心的根本本性,減輕對現象實體的執著和個別自我的執著,做到內心的轉換,內在轉化是辛苦的事,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可得到負面情緒的解脫,苦行目標在掌握心,使當下妄念依覺性而解脫,心可完全清晰的不受妄念纏住,得到不受外界動搖的內在和平和內心的喜悅,心寬廣而平靜,外表表現為不移的慈悲和堅定,解脫後能有更大的利他行動自由。

生命由「意識河流」的持續進行而顯現

哲學家的父親是無神論,認為有機體的身體一毀壞,生命自然而然消失了,學佛的兒子則指出,生命由「意識河流」的持續進行而顯現,意識河流由一串極短的剎那所組成,意識為無形而非不存在,生命在播下意識和行為來建立自已的未來。

兒子謂,意識非獨立個體存在,知覺和現象出現是瞬間無常,一剎那知覺中具客體和主體,現象為透過一串相互依存的原因和狀況的過程而顯現,整個現象世界無單獨獨立的實質存在物體,現象必須依附其他現象才可存在,相對世界的現象有其真實性,但現象背後無任何永恆的實體,因我執,把現象當成本自實存的個體,人們對現象的執著把自已困住了,人們要解脫出缺乏實質性的念頭,也要體悟世上沒有任何東西是固定和永恆不變,不要成為感官世界的奴隸,若解脫出對現象的執著,用心觀之,就可體會到生命的「意識河流」。

佛家空性包含任何東西本質的潛能

父親謂佛法認為現象的究竟本質為「空性」,空性是一切虛空和全無,那一切還有什麼好談的,兒子謂,佛法的空性並非一切虛空和全無,佛家空性是絕對層面,隱含一切可能性,具足顯示無限一切的潛能,這一切可能性都是相互依賴,世界運作完全根據「因果定律」及「相互依存定律」進行,沒有任何東西是具體和永恆的,或具足的存在性,因不具真實存在才能讓現象無限制地被顯現,以佛家空性包含任何東西本質的潛能,才能讓現象無限制地被顯現。

兒子謂,以理性和道德性「宇宙定律」為基礎的西方哲學,其意義和佛學所謂的內心轉化有相通性,佛法以愛、慈悲、利他的「宇宙定律」得到人生快樂,讓生命有內在意義,佛法以心觀看世界,認為摒棄我執的無知,才會顯現悟出真正的智慧,是佛學的證悟哲理。

以佛法禪定消除我執可摒除潛意識屏障

父親認為潛意識是被壓制的記憶,於現代的心理治療模式,是無法以內省的方式進入潛意識,也無法以內省的力量去摒除潛意識的屏障,兒子則說,佛家認為潛意識為源自無數過去世的意識所集合而成,人的脆弱、緊張和多慮,是心靈上潛有過去殘留的習性念頭,至使壓制其內在自由最深沉的根源無法消除,佛法的心靈修持的根本目的在消除這些習性念頭,讓其內心發出真正平靜和滿足的光澤,而得到殘留習性念頭的消除,即佛法可以禪定消除我執的力量去摒除潛意識的屏障。

心靈層面應採由心體會

父親謂,今西方哲學一直無法認同佛法的以心觀看世界論點,另佛法一直無法取得相稱的科學印證,是佛法的不足處,兒子則認為,心靈層面應由自已親自以心去體會才會相信,心靈層面非為物質,物質可採科學印證證實,心靈層面不該採應用於物質的科學印證,應採應由心體會。

兒子又提到佛法的積極性,謂人類最大的威脅之一為陷入固定的模式,若僅依照自已思想方式而活是不夠的,生活的思考方式應是真正的佛家智慧方式,生活應掌握自已不屈服於負面意念,且不可失去對證悟本性的視野,個人心靈道路應走向完美,並對他人有貢獻,並要懂得「創新」,真正的創新是知道如何運用生命的每一刻,來完成自已鎖定的目標,創新是和他人的心靈相交通中,給予他人更有智慧和更為慈悲,而非只顯現個人個性。

 

:

「僧侶與哲學家」是本開智和心靈修持的好書,值得一讀,尤其本書面對嚴謹西方哲學思考模式的對談交鋒下,可從容不迫且極自然扼要的說出佛學哲理的卓越處,且本書在「禪定」和「心觀」有很好的見解和指點,有興趣者更應一讀。

最近聽由新光醫院精神科張尚文主任主講的「焦慮症的診斷與治療」,內容精彩實用。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是以反覆並持續的伴有焦慮、恐慌症狀和自律神經異常而表現出的精神官能症障礙。常見的焦慮病症有恐慌症、強迫性症、畏懼症、泛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張醫師提到,每四人中就可能有一人得到焦慮症,每人一年中的得病機會為17.7%,一生中的男性得病機會為19.2%,女性為30.5%,長期不治療的焦慮症,40-50%有可能成為憂鬱症,從平均盛行率顯示,焦慮症佔人口的4-6%

在醫學上認為,焦慮症可由下列成因引起:

1.個人身體較易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潛有甲狀腺亢進、易低血糖。

2.個人心理較神經質、易緊張、要求完美、專注工作並責任感重、欠決信心、不敢推掉負荷過多的工作,凡事都必須自行過目處理才放心。

3.環境處於長期高度緊張壓力,或受失業、患病的負面事情打擊。

4.因酗酒、煙癮、濫用藥物的不良生活習慣,於平常使用的藥物,如類固醇、胰島素、支氣管擴張劑、抗組織胺、咖啡因、抗憂鬱劑的百憂解(Fluoxetine)等,都可能出現焦慮症。

焦慮症的「神經學影像」的檢查似乎有些異常,患者的腦內神經傳遞物質的血清素、GABAglutamatedopaminenoradrenalin有出現失衡。

焦慮症的治療,一般以抗憂鬱劑(antidepressant)為主,也會用抗焦慮劑Benzodiazepam(BZD)的快速減輕焦慮症狀,抗憂鬱劑於二至四週才可逐漸看到臨床效果。

張醫師也特別強調,焦慮症的治療也可採「認知行為治療」的心理治療,若採「藥物治療」結合「心理治療」的相成相輔治療,是目前最佳的治療方法。

   有關「認知行為治療」,於「僧侶與哲學家」書中,學佛的兒子謂人的脆弱、緊張和多慮,是心靈上潛有過去殘留的習性念頭,至使壓制其內在自由最深沉的根源無法消除,佛法的心靈修持的根本目的在消除這些習性念頭,讓其內心發出真正平靜和滿足的光澤,而得到殘留習性念頭的消除,即佛法可以禪定消除我執的力量,以摒除潛意識的屏障。

學佛的兒子又提到,因我執,把現象當成本自實存的個體,人們對現象的執著把自已困住了。

  所以,若個人以愛、慈悲、利他做佛學的心靈修持,讓內心轉化,成就更有內在意義的生命,我個人認為,如此對脆弱、緊張和多慮等負面情緒的消除,一定有很大的助益好處。

 

參考資料:

1.      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生命意義,Jean-Francois Revel, Mathieu Ricard); 賴聲川譯. 台北市:究竟,2014.02

2.      張尚文(2013)。焦慮症的診斷與治療。台北市醫師公會。新光醫院精神科。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