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中醫談胃悶脹


中醫談胃悶脹

蕭偉傑醫師


胃悶脹常和生活方式有關

  胃悶脹或胃痛,急性發作常見為腸胃型感冒,因吃的食物不乾淨或吃了未煮熟的含細菌食物引起的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
  經常性胃不舒服,常因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激燥型腸症候、膽囊疾病、或甚至是很少的胃癌引起。
  胃悶脹不舒原因常和生活方式有關,如吃太多太快,緊張時吃東西,喝太多酒、平時壓力大、工作太累、抽煙、便秘、常吃止痛消炎藥、吃特定抗生素、服用避孕藥或甲狀腺等藥物有關,若有胃不舒服或胃痛,應和醫師談談,且持續不舒服就要做胃鏡或必要檢查。

脾胃氣足使消化吸收佳

  中醫有提到,吃東西不節制的飲食不當,作息不正常,喜怒不定的情緒不好,體力透支的過度勞累,都會引起脾胃障礙。
  中醫認為,「胃主納,脾主運」,胃氣要降下,脾氣要上升,食物才可消化和吸收。
  脾胃構造是管道的消化系統:
 1.「胃氣足」和「脾氣足」則蠕動力道好。
 2.「胃陽足」和「脾陽足」則蠕動的熱能穩定。
 3.「氣順」則蠕動順暢不脹氣。
 4.「胃陰」和「脾陰」健全則胃黏膜和腸黏膜完整,其消化酶分泌也會正常,黏膜保護功能可較好且食物消化也可較快速。
 5.因消化道管道器官,運作不佳容易氣脹外,管道有分泌液,運作不佳也易於胃腸道中生痰、生濕或滯留生熱。

中醫在胃悶脹的辨症:

 1.於倦累無力,食少消化慢,稱「脾胃氣虛」,是胃腸道的蠕動力道不足,以人參、黨參、 炒白朮補氣虛,方用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

 2.冷天或吃冷食胃不舒,溫手按胃部可緩和些,稱「脾胃寒」,是胃腸道熱能不夠好,以桂枝、乾薑、丁香、草豆蔻、肉豆蔻、草果、肉桂、附子增加熱度,方用小建中湯、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良附丸。

 3.吃太多太快或情緒不好易氣脹,就以具芳香味的陳皮、厚朴、枳殼、枳實、青皮、沈香、烏藥、紫蘇、香附、木香、砂仁、調氣順氣,方用二陳湯、四七湯、木香調氣丸、柴胡疏肝湯、五磨飲、治中湯。

 4.消化食物的功能不佳使食物滯留腸道,中醫稱「食積」,以具消化肉食的山楂,具消化澱粉的神曲、麥芽的助益消化,方用保和丸。

 5.食後腹易悶脹,大便多稀,為具濕痰,用蒼朮、白朮、製半夏、薏仁、茯苓、白扁豆除濕袪痰,方用二陳湯、平胃散、五苓散、胃苓散、參苓白朮湯。

 6.口乾舌燥、體偏熱、胃酸過多的「胃熱」,用黃連、黃芩、梔子清熱,方用半夏瀉心湯、左金丸、烏貝散、三黃瀉心湯、三黃枳實湯、瀉黃散、芩連枳朮丸。

 7.慢性胃不舒,口咽乾燥,心煩低熱,大便硬乾,舌紅少苔是「胃陰不足」和「脾陰不足」,就以麥門冬、天門冬、生地黃、沙參、玉竹、當歸、白芍、石斛、紅棗、麻子仁生津養陰,方用沙參麥冬湯、一貫煎、玉女煎、甘露飲。

  當然,胃悶脹有不同診斷和治療,服用中藥應由中醫師開出而服用。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36502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