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心識
無分別性空宗義
性空緣起成萬法
色不異空空即色
人法皆空見眞空
離邊中觀破有空
盡修出世永恆佛
宗喀巴心重次第
注重戒律斷諸業
發菩提心成佛願
勤戒定慧聚資糧
修止證入正空性
修觀雙運廣智慧
更入密宗密修行
顯密圓融見眞佛
佛性空性寂靜體
諸法萬相依體生
生滅諸相諸業果
依體妙用展萬相
寂靜空性清淨心
緣起有相妙智慧
塵世修行世俗諦
除煩惱障勝義諦
無上智慧遣習氣
更遣業果終成佛
宗喀巴大師為藏傳佛教格鲁派(黄教)開派祖師。
在當時西藏地區的佛法思維偏於佛法「無分別性」思維的「空宗」和「離邊中觀論」思維。
無分別性思維的「空宗」,認為世界本是空性寂靜本體的佛性所生成,即是世間萬事萬物的生成,是由佛性的「空性」寂靜本體,配加「因緣」,依「性空緣起」而化生世間萬事萬物。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化生,因緣是不會永恆存在,當然萬事萬物也隨著終而成空,包括人也成空,就有「人無我」和「法無我」的佛理。
當時西藏人們修持佛法,是在修得具有永恆佛性的「空性」寂靜本體,如此就可超越生死輪迴,進入永恆。
「離邊中觀論」也是當時盛行的佛理,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為因緣所生,沒有真實性,是空的,故離「空」。
「離邊中觀論」也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是存在著,卻都是因緣化生的假相,假相是假的「有」相,也主張離「有」,終而採非無非有的真諦「中觀論」。
「離邊中觀論」有更嚴格的中觀論點,其除要破「有」和「無」雙邊外,更要破「非有非無」和「亦有亦無」的雙邊,如此把「有」、「無」、「非有非無」和「亦有亦無」全部破除,那人們世俗生活根本沒有任何有意義的存在了。
當時在無分別性思維的「空宗」和「離邊中觀論」二思維下的世俗社會,人們多因追求「出世」的永恆佛性,常使人們的世俗生活,失去了創新和營造的動力。
宗喀巴看出人們因想成佛而持修佛法,卻頗忽略在世的世俗生活營造,就提出一套積極完整的修證佛法之道。
宗喀巴於「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提到:
1.為修習佛法,最初應有想親近善知識的修佛之心,並應體認人身無常而「注重戒律」的皈依三寶。
2.要依「次第修行」的先有「出離心」的斷除煩惱業果和業身,以出離生死輪迴。
3.要勤修戒、定、慧,並發有想成佛之心的「菩提心」信願。
4.要精進「止觀雙運」,證得「正空性」和「智慧」。
5.再入密宗修行,達「顯密圓融」之境。
宗喀巴的止觀思維是在「中觀論」更增擴「緣起有」的創見。
離中觀論是認同「緣起有」,但把「緣起有」的「有」,其生成的萬事萬物,全視為「假相」。
宗喀巴則把緣起有的「有」,其生成的萬事萬物視為「有意識的相」,即是認為「緣起有」的「有」,是具有緣起的「智慧」。
因而,宗喀巴佛理就本著「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平衡發展。
「勝義諦」是謂佛性為真實空性的寂靜本體,為世間萬物萬事生成的「體」。
「性空緣起」所緣起「有」的世間萬事萬物、生滅諸相、業果繫縛和涅槃解脫,全都是空性寂靜本體的「妙用」所生成。
宗喀巴認定「勝義諦」和「世俗諦」的世界是相互生,圓滿的並存。
宗喀巴把世間萬事萬物的存在,附與有存在意義價值,如此思維,遂使人們對世俗生活更添生命動力。
在人們修持佛法中,宗喀巴的成佛之道,為世人想成佛的修法過程中,增添對世俗社會的重視。
世人因而會倍加重視於世俗社會中,獲取更多更好真智慧,以除去煩惱障,為修法成佛做準備,當然,在除去煩惱的同時,會營造出更好的世俗生活。
宗喀巴在極重視的止觀心法中,認「修止」的修入「勝義諦」去悟得佛性本體之「真」,並在「修觀」上,多次分析思考映入心中的諸多妄念煩惱影像,以求得真智慧。
止觀中的「修止」是在止住世俗一切煩惱,是僅在壓制煩惱,但要真正根除煩惱,就必須在「修觀」中得到真智慧,以真智慧從根本化解引發業身和業果的一切煩惱。
當得到更多真智慧時,更能化遣個人多生多世累積的不佳「習氣」,將更助益個人修法成佛的成就。
宗喀巴以「注重戒律」、「次第修行」、「止觀雙運」和「顯密圓融」的成佛之道,終使人在佛性的「體」及「妙用」上,得到圓融的應用,從認知佛的寂靜清淨性,到修得無上智慧,超越個體生滅,得到解脫,終入常樂我淨的涅槃。
即是,宗喀巴的心識佛理,圓滿了「勝義諦」和「世俗諦」的真義,遂促使人們成佛之道的圓滿,也促使人們世俗生活的圓滿。
摘自拙著-修止觀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