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六祖壇經止觀修行

 六祖壇經止觀修行


蕭偉傑


偈讚曰:

六祖壇經示無礙

元不著心不著淨

外念不起離諸相

自性不動清淨心

無生無住是禪性

湛然圓寂無來往

虛空非空法理體

我心佛心無差異


按:

六祖壇經的止觀修行,在說出,不二性心識,也就是無差異的無礙心識。


六祖壇經止觀修行的止,是為止於「自性不動的清淨心」,卻要「不著淨」的止於一切空。


六祖壇經的觀,是觀得「外念不起離諸相」,即是對世間事物以無差別心去觀,即可離諸相,觀到事物的法理核心精髓。


六祖壇經的禪性,就是以無差異性的止觀心識,悟通我心是過去、現在、未來,本具的永恆圓寂心識。


六祖壇經的止觀,悟得此無差異的虛空一切境,即得知我真心本是源自佛心,我真心也同是佛心。


註:心識的和諧圓滿,相對會使個人軀體,得到健康

平安。





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楞伽經止觀修行

 楞伽經止觀修行

   

蕭偉傑


偈讚曰:

始於證悟二無我

妄想意識首破除

不住有無成正智

識得清淨如來藏

始終無覺至無心

自覺聖智全自證


按:


楞伽經的佛語心主軸,就如開經所說,「汝等諸佛子,今皆恣所問,我當為汝說,自覺之境界」。


「自覺之境界」是楞伽經的精髓佛理心法,自覺之境界就是楞伽經重複所述的「自覺聖智」、「自證聖智」、「聖智自內證」境界,也是整部經的中心思想。


「自覺聖智」是以自已內心的直接覺悟,證得至高的「佛心智」,心法可謂「舉覺為宗,泯覺為趣」。


即是,楞伽經的止觀修行,以「不住有我」之我心,識得我心最清淨的如來藏,是止,再觀至一切無覺的無心,終得空不空的自覺聖智。


註:心識的和諧圓滿,相對會使個人軀體,得到健康

平安。



把脈在評估氣血

 把脈在評估氣血


周學海師清醫家

重訂診家直訣傳

位數形數脈四科

浮沈位者遲數數

伸縮起伏盛衰勢

長短廣窄厚薄形

病在氣病候動勢

病在血病候脈形

氣之升降浮沈候

氣之躁靜遲數知

勢之盛衰強弱明

氣之鬱𣈱長短判

形之軟硬剛柔探

形之枯潤滑澀斷

血之盈缺厚薄知

氣血盈虛寬厚現

氣血漲消寬窄明

氣血通塞斷續顯

八法總義知百脈

浮沈前後再遲數

上下來去知氣勢

虛實滑澀候脈形


按:

周學海為清代名醫家,一生臨床治療經驗中,一直在探研脈診的精微處,著作有多本關於脈診之書,最後總結其脈診扼要為「重訂診家直訣」傳世。


周學海的中醫脈診重點為:


1.「病在氣病候動勢,病在血病候脈形」, 說出:

(1)把脈的「輕按」是在量測脈博之跳動強弱,為測身體「氣」。

(2)把脈中的「重按」在量測實質脈形,為測身體「血」。


2. 感冒初病,身體酸痛流汗,「氣升」,是「浮脈」,發燒時,脈博跳快,出現「數脈(快脈)」,急症初時脈博更快,若體弱氣虛,脈搏變小變慢,這些脈博的起伏大小和快慢,都是在把脈「輕按」時,評估身體「氣」的情況。


3. 把脈另一重點在「重按」,評估實質的脈血形狀,若血量足,脈形偏厚及偏硬,若血量不足,脈形偏薄及偏軟,另要測脈形中血的流速,順暢為「滑」,不順為「澀」。


4. 基本上,脈象「寬厚」可知氣血盈虛,脈象「寬窄」在知氣血在病情中變化,脈象「續斷」在測氣血的通暢度。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氣血不暢生諸病

 氣血不暢生諸病


蕭偉傑


王清任師清醫家

醫林改錯傳於世

活血化瘀赤芍藥

桃仁紅花丹皮芎

通氣柴胡芎香附

血府逐瘀歸生地

膈下逐瘀開鬱血

烏藥延胡香附殼

少腹逐瘀善婦科

小茴元胡蒲靈脂

歸芎沒薑桂赤芍

身痛逐瘀羗活艽

補陽還五耆歸尾

身涼汗多急救陽

附子乾薑黨參草


按:

王清任為清代名醫家,也是一位極具實證醫學的醫家。


王清任為了解人體的真正臟腑器官構造,親赴各刑場去檢視人體的正確解剖位置,因而著有「醫林改錯」,其內容在糾正過去醫書記載人體臟腑器官的錯誤描述。


王清任在各項觀察及臨床經驗中,創出「瘀血說」,就是說,人的外邪疾病或內傷疾病,主要都因「氣血不暢」引起,若邪實氣滯,體弱氣虛,會引起氣的𣈱通不順,若邪實血瘀,失血血虛,會引起血的流動受阻,即是氣血流通受阻才會引起臟腑諸病。


王清任自創「血府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膈下逐瘀湯」、「補陽還五湯」,於現在中醫臨床還是常用方劑。


王清任治療氣滯血瘀的用藥重點為:

1. 「血中邪實則血瘀」,常用化瘀藥為赤芍藥、桃仁、紅花、丹皮、川芎。


2. 「氣中邪實則氣滯」,化瘀必先使氣暢通,常用舒氣通氣藥有柴胡、川芎、香附、烏藥、延胡索、枳殼。


3. 血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血難行,血虛常用生地黃、當歸補血。


4. 體弱則氣虛,氣不足則無法帶動血液循環,補氣常用人參、黃耆。


註:疾病的治療,應以醫師處方而用藥。


跌打損傷先消瘀

 


跌打損傷先消瘀


蕭偉傑



高秉鈞醫清醫家

瘍科心得集傳世

真人活命治癰疽

銀花天花芷防風

焮腫赤痛脈實數

芩梔升麻大黃硝

癰毒熱盛煩燥渴

黃芩防風犀角草

瘡瘍血虛生疼痛

歸芍川桂乳沒栗

普濟消毒治面腫

芩連柴翹板藍草

升麻大黃元參蠶

黃連解毒火毒熱

芩連黃柏山梔子

跌打損傷宜細審

若有瘀血先消散

復元活血湯攻之

老弱元氣多偏虛

四物紅花桃仁用

杖瘡瘀血先活血

虛多滯少加參耆

當歸白朮熟地草

生薑葱白或鮮葱

搗爛炒熱敷腫痛


按:

高秉鈞為清代名醫家,於當時為中醫外科三大派之一的名醫,著「瘍科心得集」傳於世。


當時的中醫外科包括體表感染傷口或癰疽的瘍科,也包括中醫跌打損傷及杖傷的中醫傷科。


高秉鈞於書中,對中醫傷科有獨到的治療原則,其重點為:

1. 於跌打損傷患者,治療宜細審,若見有瘀血,必先消散瘀血,常用紅花、桃仁的活血化瘀,當歸的行血化瘀,大黃的瀉熱化瘀,和柴胡的疏鬱化瘀。


2. 於杖傷、杖瘡,若見瘀血,也要先採活血化瘀治療,唯見杖傷患者,瘀血偏輕,且體質偏虛弱時,就要加上補益中藥的人參、黃耆、當歸、熟地黃,以助益病情改善。


3. 若跌打損傷患者,同是為老弱的偏虛弱消瘦體質,在消散瘀血時,也要適時加入補血藥,如「四物湯」,以助益病痛的改善。


4. 至於跌打損傷及杖傷,若傷口出現紅腫熱痛的感染發炎,就要配加瘍科的清熱解毒藥物治療,常用有金銀花、板籃根、黃連、黃芩、梔子、大黃。


5. 於跌打損傷的沒破皮,沒傷口發炎的輕度腫痛,建議可用「生薑加葱白」,或以「鮮葱」,搗爛炒熱,敷於腫痛處,以緩解不舒。


註:疾病的治療,應以醫師處方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