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簡介骨質疏鬆症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
(2019112)

簡介骨質疏鬆症

蕭偉傑醫師


  最近聽了林口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陳科廷醫師主講的「骨質疏鬆症治療的臨床實踐」,提到骨質疏鬆症的臨床經驗,扼要有趣,頗為實用精要,提出為大家參考。

陳科廷醫師謂,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比腦中風、心肌梗塞的病例更多,年齡愈高,出現骨質疏鬆性骨折的機率就愈多,尤其出現的老年人股骨頭骨折,一年的死亡率可達20%,所以,骨質疏鬆症不能不重視。

骨骼的健康在看其結構中的「成骨細胞」、「硬骨細胞」和「噬骨細胞」,「成骨細胞」會漸漸形成「硬骨細胞」,「噬骨細胞」在修復和移除損傷的骨細胞。

人在2025歲的骨質為最高峰值。
讓骨質健康的因素中,以營養和運動為最重要,多曬太陽可活化維生素D,對骨質有助益。

於腎功能不佳會讓鈣質的重吸收不佳,腸道吸收不佳和經常性腹瀉,也會增多鈣質的排出,女性停經後的女性荷爾蒙消失,男性的睪固酮降低,有服用藥物的如用類固醇,都會影響骨質的健康。

測量骨質健康程度,目前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測定,若得到的T值小於2.5,就可診斷為骨質疏鬆。

吃藥治療骨質疏鬆症,一年後才可知骨質疏鬆的改善效果,又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停用後,骨質疏鬆會再發生,所以骨質密度應每隔兩年就測定一次。

於骨質疏鬆的病例篩選中,女性的骨質疏鬆大多和停經後的女性荷爾蒙消失有關,男性的骨質疏鬆,則由潛在疾病的引發為多。

防範骨質疏鬆的非藥物治療,以營養的攝取足夠,多攝取富含鈣質食品,做適度的運動及加做適度的負重運動,多曬太陽,要戒煙,不可過量酗酒,避免跌倒,都很重要。

骨質疏鬆的治療藥物,分「抑制骨質流失」和「促進骨生成」兩大類藥。
「抑制骨質流失」有雙磷酸鹽類(bisphophonate)RANKL單株抗體兩類藥,雙磷酸鹽類可抑制噬骨細胞的活性,降低骨流失,有口服劑和注射劑兩種。

以雙磷酸鹽類藥物,長期治療骨質疏鬆症後,有可能會發生下顎骨壞死或非典型股骨骨折。
RANKL單株抗體」也可抑制骨質的流失,唯停藥後,藥效濃度一下降,療效就會喪失。
在使用雙磷酸鹽類(bisphophonate)RANKL單株抗體兩類藥時,應避免做牙科拔牙或植牙,如要做牙科手術,也需停藥三個月再做手術,及手術後三個月再服藥。

促進骨生成的藥物有Teriparatide (Forteo),治療效果佳,使用11年半後,會使骨質增加,但停藥兩年半後,增加的骨密度幾乎全部流失。

骨質密度應以DXA每隔兩年就測定一次,若脊椎密度上升4%,或髖部上升6%,已有用藥35年,為減少治療骨質疏鬆藥物的副作用風險,可以先行停藥,若再次檢測骨質密度有變差時,再決定重新給藥。

參考資料:
陳科廷(2019)骨質疏鬆症治療的臨床實踐。台北市醫師公會。林口長庚腦神經外科。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前胸人工靜脈裝置簡介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
(20181231)

前胸人工靜脈裝置簡介

蕭偉傑醫師


最近聽了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神經外科,王正仁醫師主講的「全置入式人工靜脈裝置之應用簡介」,提到癌病患者為了做化學治療的注射抗癌藥物,所放置的「前胸人工靜脈裝置」,簡明易懂的醫學新知,提出為大家參考。

癌症患者為了方便注射化學藥物,常於前胸放置「人工靜脈裝置」,以方便藥物的注射,「人工靜脈裝置」是什麼並放置「人工靜脈裝置」後,該注意些什麼?
1.「人工靜脈裝置」是一個直徑約3公分的圓形貯水座,座中有一「薄膜」,貯水座下則接著導管,導管會置入血管內。
2.手術方式,一般會採局部麻醉,選取健康側(常是左側)的前上胸壁,外側鎖骨下附近,切開2-3公分的切口,常用是找到「頭靜脈(cephalic vein」,再將導管延著「頭靜脈」近端,放置導管約2530公分。
3.將導管前端大約到達右心房上緣的「右心房-上腔靜脈交接處」,因此處有最大血流量,每分鐘可達2000cc
4.導管放置到正確位置後,沿切口處皮下,延伸至2-3公分的皮下,埋入「圓形貯水座」後,再縫縫合皮膚,如此就可將「人工靜脈裝置」完全隱入前胸壁的皮膚下,不會和外界接觸,此裝置謂「全置入式人工靜脈裝置」。
5.「全置入式人工靜脈裝置」的使用注射針頭,必須選用特殊針(Huber needle),可重覆穿刺1000次,但一定不可使用一般的針頭穿刺。
6.「全置入式人工靜脈裝置」的使用,宜將皮膚消毒殺菌後,以特殊針,經「圓形貯水座」上的皮膚,垂直穿刺「圓形貯水座」下的「「薄膜」,若回血順暢,推入的水液無阻力,就可正常使用。
7.「全置入式人工靜脈裝置」的放置後有可能出現併發症,其中以感染和阻塞最多見,以氣胸最嚴重。
8.管路阻塞以不回血最常見,處理上先照X光,以排除管路斷裂、折彎、移位,或再以「管路攝影」,找出原因,其中以管路尖端被纖維鞘(fibrin shelth)包圍為最多見,可嘗試以urokinase 6000 u 做溶血治療,若仍無法解決,則要考慮重新置放。
9.「全置入式人工靜脈裝置」的保養,每月要以抗凝血藥的肝素(heparin flush),做沖洗保養。
10.「全置入式人工靜脈裝置」是不建議長期置放,若有確時需要,以長期放置
兩年為原則。

參考資料:
王正仁(2018)。全置入式人工靜脈裝置之應用簡介。台北市醫師公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神經外科。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維他命D的新觀念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
(20181030)

維他命D的新觀念

蕭偉傑醫師


最近聽了馬偕醫院小兒科,李宏昌教授主講的「維他命D的最新實證與應用」,李宏昌教授為知名小兒醫學權威,並對維他命D有極深入的研究,亦有極多的維他命D臨床應用病例,其於維他命D的主講,頗為精要和實用,提出為大家參考。

李宏昌教授的主講重點:

l   維他命D缺乏會出現骨骼疏鬆,如小孩的佝僂症(Rickets),大人的骨骼疏鬆症。
l   身體中足夠的維他命D,對結核病、高血壓、流行性感冒、心臟疾病、低體重胎兒、第一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骨折、骨骼疏鬆症、乳癌、大腸癌、胰臟癌、腎臟癌,都有助益改善的好處,亦有報告指出,足夠的維他命D對近視、氣喘、過動症、自閉症也有助益好處。
l   Leaky gut syndrome(腸漏症)是腸細胞壁間出現疏鬆細隙,至使吸收不應吸收的細菌、毒素和其化物質至血液中,此不該吸收的細菌、毒素和免疫系統發生反應,而出現許多異常症狀或情況,益生菌可以改善此腸漏症,維他命D也可改善此腸漏症。
l   維他命D可改善此腸漏症,亦可產生抗菌酶(antibacterial enzymes),亦可減少細胞激素(cytokines)的如腫瘤壞死因子(TNF)的分泌,所以維他命D對發炎性大腸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有助益改善好處。
l   懷孕婦女若可避免維他命D不足,對產婦有助益好處。
l   台灣兒科學會建議,母乳哺育嬰兒,從新生兒開始,每天給予400IU口服維他命D
l   70歲以上老年人,可每天補充800IU的維他命D
l   維他命D的血清值以30-40ng/ml為正常,若低於20 ng/ml會出現骨骼疏鬆病變。
l   維他命D的攝取不良和冬天太陽、高度空氣污染、太陽下著衣太多、陽光下用防曬油、太陽下頻頻撐傘、膚色黑、肥胖、年紀大、缺乏攝取富含維他命D食物、腸道吸收不佳、肝腎疾病、服用藥物的如類固醇,均會使體內的維他命D不足。
l   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有鮭魚、沙丁魚、鮪魚、魚肝油、香菇,中量的有牛奶、橘子汁、優格、乳酪、奶油、早餐穀類。
l   適度曬曬太陽以攝取維他命D,以早上10時至下午3時最適合,若以人的影子計算,影子最短時的時刻可最大量攝取維他命D
l   晒太陽可攝取到維他命D,但美國皮膚科學會,不建議以多晒太陽來攝取維他命D,因過量的太陽光中的紫外線(ultraviolet)有致皮膚癌的風險。
l   維他命D的製劑的Calcitriol,作用快,僅合適治療維他命D極度缺乏的緊急治療,和用於腎臟功能一直不佳病患。
l   維他命D的一般常用的口服製劑為Cholecalciferol(vitamin D3)
l   維他命D的血清值(25-OH-D),以小於20ng/ml為缺乏,21-29ng/ml為不足,大於30ng/ml為足夠,40-70ng/ml為理想,100ng/ml為極限,大於150ng/ml為中毒。
l   補充維他命D對疾病的改善是否有助益,最重要為先測定體內的維他命D血清值(25-OH-D)的高低值,如血清值(25-OH-D)低於20ng/ml,應補充至20ng/ml以上,以防範骨骼疏鬆病變,至於對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elosis)或發炎性大腸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等自體免疫疾病是否有助益,則維他命D補充劑應用於血清值(25-OH-D)不足的病患,將其血清值(25-OH-D)拉至30ng/ml以上的足夠量,對疾病是否助益,才可做有意義的評估。
l   補充維他命D對「其他疾病」是否有助益,最重要也是先測定病患體內的維他命D血清值(25-OH-D),若病患的血清值(25-OH-D)太低,補充維他命D至足夠值,才可做是否有助益的評估。

參考資料:
李宏昌。(2018)。維他命D的最新實證與應用。台北市醫師公會。馬偕醫院 小兒科。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新生兒黃疸的觀察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
(2018924)

新生兒黃疸的觀察

蕭偉傑醫師

新生兒會出現黃疸,有的是會自行消退的「母乳性黃疸」,也有病症性(病理性)的脫水、溶血、感染、膽汁滯留症引發的黃疸。

一般而言,出生後的黃疸會於第3天出現,約於第5天達最高峰,第7天後逐漸下降消退,若是新生兒的黃疸持續二星期以上,就要特別留意。

「膽道閉鎖」是嬰幼兒肝外膽汁滯留症中最常見的疾病,發生率約於1萬人中有2人,若無妥善治療,2歲內嬰幼兒多會因相關併發症死亡,但若於出生後的黃金期60天內手術治療,十年的存活率高達73%

所以對新生兒黃疸,做家長應留意事項為:
1.新生兒的黃疸是常見的,若以肉眼,是很難分辨是非病症性(生理性)或病症性(病理性)黃疸。
2.大便顏色為很重要的參考指標,膽道閉鎖的大便顏色會變淡,由「淺黃」或「淺綠」至「灰白」,大便顏色可參考衛教手冊的「大便卡」。
3.若新生兒有超過14天的黃疸,不管大便顏色是否「灰白」,都應該讓醫護人員知道並做追蹤觀察。
4.用毛細管抽血,抽嬰兒足跟血的黃疸指數(總膽紅素),若有下降,不代表沒有膽道閉鎖。
5.正確的黃疸指數,應多做直接膽紅素(D- bilirubin),即是多抽多支毛細管抽血,檢測黃疸指數中的直接膽紅素(D- bilirubin)及總膽紅素(T- bilirubin),若直接膽紅素(D- bilirubin)大於1mg/dL,或直接膽紅素(D- bilirubin)/總膽紅素(T- bilirubin)的比值大於20%以上,則為膽汁滯留症,需進一步診治。
6.30天的新生兒回診時,一定要告訴醫護人員,嬰兒的大便顏色是否正常顏色,或呈現淡色或灰白。

參考資料:
邱郁淳(2018)。嬰兒延長性黃疸:早期篩檢與及時診治。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大兒童肝膽腸胃科。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

打鼾要不要緊?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
(2017826)

打鼾要不要緊?

蕭偉傑醫師


近日聽了台大醫院耳鼻喉科,譚慶鼎醫師主講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的診斷與治療」,內容簡明扼要,非常實用,提出為大家參考。      

打鼾要不要緊?

打鼾可少數發生在年輕人,於60歲以上,男性有60%,女性有40%會出現打鼾,所以老化是出現打鼾的最主要原因。

每天打鼾就該看醫師

一般性的打鼾是沒關係,但每天打鼾就該看醫師了,因為過度的打鼾會影響睡眠,並出現白天睏睡,再嚴重會使呼吸道的氣流量少於50%,血中的含氧量減少4%以上,更嚴重會有睡眠呼吸中止10秒以上,且睡中每小時會呼吸中止多次至數十次。
睡眠呼吸中止可分「阻塞型」的胸部有起伏,但鼻中無空氣出入型,「中樞型」的胸部沒有起伏,鼻中也無空氣出入,和前兩者合併的「混合型」。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的阻塞部位,八成會阻塞於口上方後部,舌頭後面,軟顎下至氣管的通道,其出現打鼾聲的最主要原因是周圍軟組織的無力,使通道狹窄,空氣流經而出現鼾聲。
喝酒或吃鎮靜劑、安眠藥都可使症狀加劇,若每天都出現打鼾聲時,就應該讓醫師檢查一下。
據研究,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腦中風、肺高血壓的病症。

晚上打鼾並白天嗜睡更該注意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會於夜間睡眠時出現打鼾聲、用力呼吸、不規則呼吸、睡眠中斷、鬼壓床、睡中嗆到自已、一直醒過來、夜尿、夜間心悸、失眠等症狀。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於白天則出現白天倦累、白天嗜睡、白天記憶不佳、不能集中精神、早上頭痛、晨起口乾咽乾、急燥焦慮、性功能障礙。

睡眠多項功能檢查可有效幫忙診斷

要診斷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1.可以簡單的問問病患,晚上幾點睡? 白天嗜睡嗎? 睡眠中常常醒過來嗎? 晚上的睡眠型式為何? 有沒有打鼾? 由以上大概可推出病患有否該進一步檢查。
2.接著問病患有否喝酒? 吃鎮靜劑或安眠藥? 男性? 愈肥胖? 頸圍愈大? 都會增多得病率。
3.檢查有沒有鼻腔有沒有鼻甲肥大? 鼻瘜肉? 鼻腔其他阻塞因素?
4.檢查舌頭有沒有太大? 腺樣體太多? 扁桃腺太大? 懸雍體太長? 上呼吸道周圍軟組織增厚太多? 軟顎鬆弛?
5.做鼻咽內視鏡觀察上呼吸道的通暢情況?
6.照頭部X光及以X光測量舌骨的高度?
7.可做睡眠多項功能檢查(polysomnography),儀器於睡眠中可記錄眼動圖、腦波、肌電圖、心電圖、氣管噪音、鼻和口的空氣流量、胸部和腹部的相關呼吸動量、脈搏的血氧飽和度。

正壓呼吸機(CPAP)的效果最好

在治療上,宜減重、少喝酒抽煙、少吃鎮靜劑或安眠藥、調整睡姿、儘量側臥睡覺、使用正壓呼吸機(CPAP)、使用伸頸枕頭、使用拉頰帶、用擴鼻貼、使用下顎調位器(mandibular repositioning devices),其中以使用正壓呼吸機(CPAP)最有效,使用下顎調位器為次有效。
治療的標準效果是要能維持良好的血氧飽和度,及上呼吸道的暢通度不少於20%
若以上治療未盡理想,就要考慮手術開刀治療,要減少軟組織的肥厚,目前使用的熱頻皺縮(radiofrequency ablation)是不錯的方法。

參考資料:
譚慶鼎(2018)。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的診斷與治療。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大耳鼻喉科。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18年8月5日 星期日

談戒煙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
(2018年8月5日)

談戒煙

蕭偉傑醫師

  
  最近聽了台北馬偕醫院 家庭醫師科,徐慶玶醫師主講的「菸害防制 藥物癮治」,提到菸害防制的藥物治療,扼要有趣,頗為實用精要,提出為大家參考。

戒煙也說容易也會很難

  抽煙的癮君子,每個人都知道抽煙的害處,醫師也不必要多費口舌去告訴他們抽煙的害處,煙癮君子很少會認真聽。
  煙癮君子,9成都會想戒煙,但只有4成真正做出戒煙的實際行動。
  戒煙可說很容易,也可說很難,若個人的心臟出現缺血問題,腦血管出現手腳麻感問題,會很快使人戒煙,阿公要帶孫子,可以很成功戒煙,煙價一調漲,也會使不少人戒煙成功,所以戒煙並不難。
  說到戒煙不容易,就是「飯後一根煙,快樂似神仙」的欣快感,及若不抽,就非常不舒適。
  煙中的尼古丁,7秒中就可進入腦中,促使腦中dopamine(多巴胺)分泌,dopamine(多巴胺)會使人有欣快感,所以抽煙的癮君子,會覺得抽煙,很能提神和快樂。
    一直抽著煙,是要保持血液中的尼古丁濃度,但一旦沒抽煙,血中的尼古丁濃度下降,就出現了坐立難安、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脾氣差,失眠的不舒適症症。
  若再次抽煙,血中的尼古丁濃度一提高,又出現有欣快感,精神又變好。
  因煙中的尼古丁可影響人的情緒起伏,所以戒煙是件不容易的事,據統計,大概戒煙7次才可達到戒煙成功,所以戒煙並不容易。

戒煙會食慾增加的增加體重

  戒煙過程中還會影響身體的是「食慾增加」,食慾增加而增加的體重,半年約胖3-4公斤,一年胖4-5公斤。
  戒煙要成功。依賴意志力而戒煙成功是比較難的,目前各大醫院的家庭醫科或很多診所都有戒煙門診。

採用戒煙藥物助益效果好

  戒煙最常用的藥物有:
 1. 尼古丁替代療法的尼古丁嚼錠或貼片,因含尼古丁成分,一樣可產生欣快感。
 2.Bupropion,可讓腦中的dopamine(多巴胺)回收減慢。
 3.verenicline(威必適),一樣可促使腦中的dopamine分泌,以防範情緒低落、脾氣差的負面情緒產生,本藥在戒煙效果中,最為理想。
  尼古丁貼片的劑量用法,是愈貼劑量愈小,愈貼愈小片,口服藥物的劑量用法,是愈吃劑量愈提高。
  治療的療程為12週,有需要可規劃為8+8週。
  據統計,現有的戒煙藥物,未顯著有增加心血管的風險,也未增加精神科後遺症的風險。

尼古丁療法應注意心血管疾病及手術禁忌

  戒煙藥物的禁忌為:
 1.尼古丁貼片在心肌梗塞發生二週內、嚴重心律不整、不穩定心絞痛、血壓不穩定、骨科手術後、要做游離植皮皮瓣前二週、面部手術前4週,都不可使用。若有好發作夢,晚上不貼。
  尼古丁嚼錠,不要吞下口水,以免刺激胃部而胃不舒。
 2.Bupropion在有癲癇、抽搐、酗酒的病史就不能服用。
 3.口服藥物要配合大量水分及於飯後使用。

參考資料: 徐慶玶(2018)。菸害防制 藥物癮治。台北市醫師公會。馬偕家庭醫師科。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18年7月4日 星期三

嬰幼兒親子共讀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

(201875)

嬰幼兒親子共讀

蕭偉傑醫師


 

最近聽了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吳淑娟醫師主講的「兒科醫療衛教的心方向」,其中提到「嬰幼兒親子共讀」的新觀念,頗為創新實用,提出為大家參考。

 

「嬰幼兒親子共讀」的觀念,美國於1989年起,在美國各地兒科醫師的健兒門診陸續推出,此活動稱「Reach Out and Read(ROR)」。

2014年美國兒科醫學會正式建議,將「儘早唸故事書給孩子聽」,當成兒童發展衛教內容。


「儘早唸故事書給孩子聽」的推廣起因,為美國有許多移民家庭及低社經地位的弱勢家庭,研究對這些弱勢家庭的幼兒教育,就學後學業成就和日後社會成就,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

研究發現,若幼兒期的讀寫能力不佳,就學的成績就低,成績低則易產生問題學生,問題學生的社會成就就低,如此會出現弱勢家庭和弱勢兒童的不良循環。


為了打破這不良循環,ROR活動推出「嬰幼兒親子共讀」三步驟:

1.醫護人員給予家長,有關嬰幼兒親子共讀的新衛教觀念。

2.由醫師於看診時,贈送適齡的嬰幼兒書籍給家長。

3.儘可能於看診間周圍,另闢空間由志工向家長示範,如何對嬰幼兒講故事。


嬰幼兒親子共讀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增進日後幼童表達及溝通方面的語言能力,進而就學後的口語能力及閱讀能力都會較好。


嬰幼兒親子共讀可從第6個月大的嬰幼兒開始至5歲。


嬰幼兒的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對兒科醫護人員原本就有一定程度的信賴感,所以,目前有些兒科醫師,都在推廣這嬰幼兒親子共讀的新觀念,安排每半年一次的健兒門診中,發給兒童書籍,及每次都教導親子共讀衛教關念。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