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中醫談濕病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
(2020229)

中醫談濕病

蕭偉傑醫師


在看診中,常有人會問到,「醫師,我的皮膚癢疹,是不是身體的濕氣太多引起的?
有人則會問到:「醫師,我腸胃常常悶脹,排便較稀或水瀉,是不是腸胃中的濕氣太多?

長夏暑熱天易生濕病

中醫認為長夏的暑熱天,易生濕病,濕病的症狀有二種。
一、「外感濕病」,症狀就像感冒一樣,頭悶脹,身體困倦,懶得活動,舌苔白厚濕。
原因:
1.大熱天期間,接觸太多清晨霧露。
2.有時大雨淋身。
3.因流汗多的濕衣服穿太久,而引起外感濕病。

二、「內傷濕病」,原因:
1.脾胃功能本不佳,又吃生冷食品。
2.大熱天,吃太多冰冷飲料。
3.喝烈酒再加上吃生冷食品,或吃太油炸厚味的高熱量食品,再加上急著喝下生冷飲料。
內傷濕病的症狀為舌苔白厚濕,身體困倦、腹脹和腹瀉症狀。

發汗袪濕治外感濕病

在治療方面:
1.「外感濕病」的治療方,常以發汗利濕治療,如用「新加香薷飲」,「香薷」很香,夏天的清草茶常會用到香薷,可發汗袪濕,用「鮮扁豆花」利濕,並以「厚朴」消腹腹。
2.「內傷濕病」則如常以「藿香正氣散」治療,方中以茯苓皮、豬芩、薏苡仁可利濕止瀉,以藿香梗、廣皮消腹脹。
3.至於體內熱氣太重,外感濕病常會加金銀花,內傷濕病會加黃連。

濕病不出現下肢水腫

該特別提到是,「濕氣」和「水氣」不同,水氣是看到身體的下肢出現水腫,濕氣並沒有下肢水腫。
「水腫」可因腎臟功能損傷、心臟衰竭、肝硬化有關,所以中醫說的濕氣並不同於水腫。

濕氣是細胞內的運輸出現障礙

濕氣在現代醫學的觀點,可說是身體的細胞內的運輸出現障礙。
中醫謂「肥人多濕」,西醫認為「肥胖」是身體結構出現問題,因過多脂肪累積,讓細胞內的運輸出現障礙,所以胖人會出現高膽固醇、高血糖、高血壓等問題。
皮膚癢疹一直不改善,是不是體內濕氣太重,中醫若診斷是濕氣太多,會以發汗或以理氣利濕,將濕氣排出,以改善皮膚癢疹。

腸胃功能不佳易生濕病

腸胃道的容易腹脹,容易稀便水瀉,若是脾胃氣虛,或脾胃寒,常會吃東西後,容易產生濕氣。
1.脾胃氣虛:
可以「香砂六君子」的改善脾胃氣虛,讓腸胃內運化順𣈱,少產生濕氣。
2.脾胃寒:
可以選方中有「乾薑」的「理中湯」改善脾胃寒,脾胃寒改善後,運化功能良好,對易腹脹或易稀的多濕氣脾胃,會有好的改善好處。
當然,於暑熱天太熱,或體內濕氣積留太久,會濕氣積久會化熱,應適時的加入「金銀花」或「黃連」等清熱藥物。
當然使用中藥治療濕病,應由中醫師診斷後,再開出處方。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36502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20年1月15日 星期三

肌力訓練健康法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
(2020114)

肌力訓練健康法

蕭偉傑醫師

肌力訓練運動的基本認識:

l   運動的種類分,有氧、肌力和伸展。
l   運動最大原則為,「有做比沒有做都好」,即有開始做,都是有益身體健康。
l   運動的強度,可依「最大心跳率」的百分比算出,但若以「心率儲備法」計算,會更準確。
l   若以「最大心率法」分別,可分為五個區域:
1.有氧耐力 E65%79%
2.有氧動力 M79%89%
3.乳酸閥值 T89%92%
4.無氧耐力 A92%97.5%
5.無氧動力 I97.5%100%
l   運動的強度在「心率儲備法」的70-90%,算是強化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在「心率儲備法」的90%以上,算是強化肌肉群的「肌力運動」。
l   肌力運動,每週2-3次即可,且要分不同的肌力群,輪流運動,若持續用同一肌力群做肌力運動,易生受傷。
l   肌力(重訓)運動可以增加肌肉體積和力量,產生瞬間的肌力,可防範並保護老人,因突然跌倒導致的傷害。
l   深蹲後站立,是很好的同時使用大肌肉群和多關節的肌力運動,貓式弓式運動也是此類的好運動。
l   年長者可拿啞鈴運動,唯以較輕,較多次為適當。
l   做肌力(重訓)運動,肌肉有些緊就要停,肌肉酸是可以,但不可肌肉出現疼痛。
l   伸展運動的要緩和些,每種伸展動作,要柔軟的維持姿態30秒。
l   伸展運動應於熱身後、熱敷後、運動身體冷卻後,才適合做。
l   運動前,最好熱身10分鐘,運動後要增加運動量,也要在運動後10分鐘以後,運動後的冷卻身體,也要有10分鐘。
l   做身體的伸展運動,也要先熱身10分鐘。
l   中強度運動量的運動,可以每天做,但強度運動量的運動,每週3次為合適。
l   每天用計步器的次數,以每天7000步,對身體為有益。
l   每次運動儘量大於10分鐘。
l   年紀並不是運動的問題,年紀大更需要做合適的運動。
l   糖尿病患者,運動太劇烈,有可能出現:
1.冠心病、視網膜剝離。
2.足痛扭傷或破皮而不知。
3.心跳加速的反應太慢。
4.運動後30分鐘出現低血糖。
所以糖尿病患者的運動量,最好和主治醫師及復健科醫師商討後,訂出最合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
l   原則上,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每天都要運動。
l   癌症患者在做運動時,因
1.疼痛、貧血,並加上骨骼有癌細胞轉移,較易骨折。
2身上有留置導管時,易發生部位感染。
3有神經病變的肢體,易受傷而不知。
癌症患者選擇最合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也應和主治醫師及復健科醫師討論而訂出。
l   總結為:
1.運動後不能不舒服。
2.於身體肌肉沒有疼痛下,才做運動,為運動的最合適原則。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

鼻炎與鼻竇炎的治療認識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
(20191124)

鼻炎與鼻竇炎的治療認識

蕭偉傑醫師


最近聽了台大醫院耳鼻喉科,林志峰醫師主講的「鼻炎與鼻竇炎的治療」,臨床治療內容扼要實用,提出為大家參考。

1.鼻炎與鼻竇炎的治療方式,最主要以醫師的臨床經驗和療效最重要。

2.急性鼻炎,若有黃稠鼻涕的細菌性感染,要以抗生素治療10天,以Augmentin或以Amoxil 的治療療效,似乎差不多。若抗生素治療10天,病症沒改善,轉診給耳鼻喉科檢查治療,若反覆感染發炎,可考慮以內視鏡檢查或手術治療。

3.一般感冒引起的鼻炎,多為病毒引起,少用抗生素治療。

4.慢性鼻竇炎的治療,最主要兩治療方式為:「洗鼻子」及「使用類固醇鼻噴劑」。

5.使用抗生素治療慢性鼻竇炎的療效並不好,使用局部抗生素沖洗的效果也不佳。偶而會用紅黴素系列藥物治療,因紅黴素類藥物有抗菌和抗發炎作用,唯用紅黴素類藥物要注意如有心臟的副作用。

6.反覆性鼻竇炎,可用鼻內視鏡檢查,若需要開刀,就儘快開刀,拖久,容易發生術後頭痛症。

7.鼻竇炎手術,約3個月後可癒合完整,只是手術後,要常回診以內視鏡除垢,清除滲血,若無滲血後,就可以以清水清洗鼻腔,並使用類固醇鼻噴劑。

8.重覆性鼻瘜肉,有時會考慮以類固醇溶液,沖洗鼻腔。

9.鼻竇炎手術,應以一般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移除其阻塞處即可,手術的範圍和空洞愈大,未必更有療效。

 10.
鼻竇炎手術,有時會放置小支的鼻竇支架(sten),加上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效果也不錯。

11.小孩鼻竇炎和大人的鼻竇炎差不多,慢性鼻竇炎還是以「鼻子沖洗」和「使用類固醇鼻噴劑」為最重要,唯一不同為,小孩的重覆性鼻竇炎,一般會切除咽喉部的腺樣體,使鼻涕流下暢通,效果佳。

12.鼻炎的症狀為鼻塞、流鼻水、流鼻涕、鼻癢,小孩有4成由過敏引起,大人為10-30%,其他原因有因感染發炎、藥物、鼻子疾病引起。若鼻炎發生於單側,有疼痛,有出血,大慨不是過敏引起。

13.非因過敏引起的鼻炎,用抗組織胺藥物的治療效果就不佳,抗組織胺藥物對過敏性鼻炎的流鼻水、鼻癢有效,對鼻塞效差。鼻炎較厲害時,可考慮早上吃不會嗜睡的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晚上加上有些想嗜睡的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

14.鼻炎的治療,有時要看臨床用藥後的效果如何,再繼續用藥。

15.孕婦出現擾人的鼻炎,可以先熱敷的緩和鼻不舒,真的不舒服,可在懷孕4-5個月後,和婦科討論後,再考慮使用類固醇鼻噴劑,約12週後會開始出現療效。

16.沖洗鼻子,對慢性鼻竇炎有助益好處,對過敏性鼻炎亦有好處,一般有沖洗鼻子,最好能自己沖流,才能自己評估沖水的水壓。學齡前的小孩不建議沖洗鼻子,因別人幫忙沖洗,壓力太大易損傷鼻腔。一般沖洗鼻子的水,200cc以上的沖入鼻腔,才可達到洗刷鼻腔的效果。沖水的時候,不可吸氣,恐吸入耳咽管而引起中耳炎。

17.鼻炎或鼻竇炎的治療,最主要為:(1)要有正確的診斷和完整的治療療程。(2) 若完整的治療療程後,療效尚不佳,才需考慮採用開刀手術治療。(3)有時鼻炎或鼻竇炎的治療,是無法完全根治,若能有78成以上的改善效果,就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參考資料:
林志峰(2019)。鼻炎與鼻竇炎的治療。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大耳鼻喉科。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19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認識下背痛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
(20191116)

認識下背痛

蕭偉傑醫師


最近聽了台大醫院復健科,梁蕙雯醫師主講的「下背痛的診斷及處理」,肉容扼要實用,提出為大家參考。

下背痛形成原因,可由疼痛部位,誘發疼痛原因,伴隨疼痛症狀,何種狀態比較疼痛,過去病史成因,過去做了什麼檢查和治療,共做出較為正確的診斷。

危急性的下背痛為:若出現無法緩解的疼痛,重大外傷後劇痛,大小便受影響,進行性神經麻痛範圍增大,有潛在疾病的如免疫疾病、糖尿病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的下背痛並出現發燒症狀,都是需要更進一步詳細檢查。

幸好,下背痛,97%是機械力因素引起的疼痛,就是由肌肉肌腱或韌帶的拉傷扭傷,肌筋膜發炎,退化性關節,脊椎側彎,輕度椎間板病變,姿勢不良,情緒壓力等引起。

至於下背痛由癌症轉移,脊椎腫瘤,由脊椎感染引起,或因腎臟或內臟引起的下背痛病例,於下背痛的總病例中,所佔的比例算是很不多。

台大醫院是很多下背痛治很久不好的轉診醫院,會有較多下背痛少見病例,如有癌症轉移疼痛病例,有感染性脊椎炎引發病例,有腦瘤引起疼痛病例,亦有帶狀疱疼引起脊椎神經根的疼痛病例。其實這些難見的下背痛病例,於一般基層診所醫院所出現的病例中,並不常見。

治療一般性的下背痛,兩大原則:

1.不要再傷害腰部。
2,採用有效且剛好的治療就好。

出現下背痛時,若非出現為上述的危急性下背痛,治療的方法為:
1急性下背痛:
(1)尊重疼痛,疼痛就休息。
(2)急性期疼痛用冷敷,48小時後或疼痛緩解些後用熱敷。
(3)若疼痛較痛,可使用一般的止痛消炎藥物加上肌肉鬆弛劑。

2慢性下背痛:
(1)以復健治療為主,如採緩和運動、打太極、瑜珈,以增加脊椎周圍肌肉群力量。
(2)做合適的復健治療,做針灸治療或練習肌肉放鬆動作。
(3)從心情上,做改變疼痛的認知訓練。
(4)採一般的的止痛消炎藥物治療即可,不要用太強的止痛消炎藥物,或甚至用含鴉片類成分的止痛藥。
(5) 應瞭解到,慢性下背痛的治療,使用止痛消炎藥物治療,藥物不是常用的治療方式,也不是唯一的考慮方式。

參考資料:
梁蕙雯(2019)。下背痛的診斷及處理。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大復健科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青光眼的防治


蕭醫師自然療法
日惠醫學新知-

青光眼的防治

蕭偉傑醫師


1.若青光眼有早期診斷,可以影響預後。最常見為慢性青光眼,往往沒有自覺症狀,唯等到患者發覺視力降低時,多半已經是末期,青光眼只在急性患者有頭痛、嘔吐、視力模糊,看燈光有虹暈等症狀。

2.青光眼多因眼壓不正常引起,會出現「視神經」萎縮,「視野」的缺陷,「視力」的衰退。降低眼壓,多半會阻止青光眼的繼續惡化,若有眼科檢查及計畫治療,對病情一定有助益好處。

3.正常眼壓為1020毫米汞柱,若患者已出現視神經損傷,眼壓一般會調降至約12毫米汞柱,未有視神經損傷者,維持於不超過20毫米汞柱。

4.9095%眼壓高的患者,並不會有青光眼的視神經及視野變化,也有1/21/3的青光眼患者,眼壓不高,所以眼壓高低只是一個風險因素,而非診斷青光眼的必要條件,原則上,視神經凹陷變化在青光眼更是重要。

5.眼壓值每天的有高低差,一般於夜間較高。

6.任何青光眼的治療,只能讓視力不再惡化或可能惡化慢一點,在治療中,患者也多半不會感覺視力有任何進步。

7.青光眼的治療,要保持清潔點藥方式,準時前後30分鐘點藥,不同眼藥最好分隔5分鐘以上,點完藥,按一下淚管,讓眼藥在眼睛中存留及吸收久些。

8.沒有絕對安全值的眼壓,應以視神經和視野變化,做綜合的評估。

9.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得到青光眼的風險是高,但未必一定會得到青光眼。

10.青光眼的視野變差,是由周圍往中心損傷變差,若中心不被侵犯,視力可能還保持正常。另我們的雙眼有時可一眼互相代償另一眼的功能,故視力變差未必能早日發現。視力變化為階梯式的變差,可以數十年變差,但也可能數個月就變差,而視神經變壞,是不可逆的。

11.青光眼的視野變差,於昏暗處較看不清,所以在上下較暗樓梯較不安全,另於家中的燈光要加亮些,當然,高度近視也會有同感覺,需鑑別診斷。

12.使用類固醇是引起青光眼的危險因子之一,口服、噴霧吸入劑、擦拭藥膏有可能引起,但可能性很小,點含有類固醇眼藥引發的危險性最大。因類固醇引發青光眼,和其使用的累積量未必有直接關係,但和個人體質較有直接關係。於長期使用任何方式的類固醇製劑,一定要定期由眼科醫師做檢查。

參考資料:
王清泓(2019)。青光眼的最新診斷與治療。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大眼科。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19年9月6日 星期五

避免夏日日光曬傷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
(2019910)


避免夏日日光曬傷

蕭偉傑醫師


最近聽了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皮膚科許智恭醫師主講「日光傷害與防曬方法」,肉容扼要有趣,頗為實用精要,提出為大家參考。           

1.夏日如何防曬?

(1)載帽子、載寬邊帽子。
(2)打太陽傘。
(3)穿長袖衣服,載上袖套。
(4)擦防曬油。

2.如何選用防曬油?

(1)看防曬係數(SPF):
防曬係數(SPF)30就有防曬96.7%的效果,5098%SPF標示為50+,效果都是最高度了。
(2)防曬係數(SPF)是在防紫外線中較短波的UVBUVB能量高,會讓肌膚曬傷、曬紅,但通透力低,僅止於皮膚表皮,最會曬傷皮膚表層而出現紅腫脫皮和疼痛,但更嚴重會引起皮膚癌。
(3)防曬產品的PPD為「持續曬黑係數」,若標示為PA+為2-4倍,常見產品都標為PA++++為16倍的防曬黑比例。
PA是指UVA(長波紫外線)UVA能量較低,穿透力較強,會穿透表皮到真皮,真皮有膠原蛋白和彈力蛋白,傷害此真皮層,會讓肌膚變黑、血管擴張、產生皺紋。
(4)防曬產品有的會標示「臨界波長」,如果標示為380為可隔離至波長380範圍的紫外線。
於愈熱熾天氣,要選至380的產品,於一般較不熱天氣,可選370-380產品。在使用上,白天儘量選高「臨界波長」,因天熱,且擦拭量都往往不夠。

3.陽光的紫外線有幾種分類?

陽光的紫外線可分UVA (長波紫外線)UVB(中波紫外線)UVC(短波紫外線)三種分類。
(1)UVC(短波紫外線)照到地面的量很少。常說的為UVA UVB
 (2)UVB(中波紫外線)能量高,穿透力較弱,多留置於表皮。
若夏天早上9-10時至下午2-3時的UVB熾熱陽光,照射太多,會出現急性病症的皮膚曬傷紅腫、脫皮,及慢性症狀為皮膚老化,皮膚免疫力下降,及傷害表皮細胞的DNA,產生病變,出現皮膚癌症。
(3) UVA (長波紫外線)的穿透力較強,95%可以到真皮,若持續超量照射,會出現皮膚老化、皺紋、鬆弛、脆弱,色素沉積的斑點,黑色素細胞死亡的白化,和光過敏。
UVA (長波紫外線)從一早上出太陽就開始了,冬天也會穿過雲層,一年不分季節的照到地面,唯其對皮膚的傷害少。

4.什麼時段最會曬傷肌膚?

最會產生肌膚曬傷、曬紅的UVB(中波紫外線),為早上9-10時至下午2-3時的陽光,中波UVB的能量強,唯此時照射的強烈陽光,才能讓身體產生維生素D,在此強烈陽光,以照射15分鐘至20分鐘為最合適。

5.陽光都可以合成維生素D?

UVB(中波紫外線)出現於早上9-10時至下午2-3時的熾熱陽光,其傷害大,但其波長於295-300範圍,却是合成維生素D的波段。
UVB將表層角質細胞的7-去氫膽固醇,轉化為D3,進入肝臟變成D3(25D),腎臟又把25D轉變為1,25(OH)D,就是活性維生素D
活性維生素D負責調節鈣離子的吸收及濃度恆定。
人體各組織,多少有合成活性維生素D的作用,唯皮膚是最周全合成活性維生素D的組織。

6.使用何種乳液最能滋潤皮膚?

我們的皮膚表皮細胞,28天會更新一次,真皮下面為皮下脂肪,可使皮膚具彈力和隔熱。
皮膚表層可分泌天然的生理性脂質,填滿表皮角質層,使皮膚具有防御的屏障,其成份有「神經醯胺」、「膽固醇」和「脂肪酸」,都在保護角質層。
市面上的凡士林、澳洲綿羊油、日本馬油,都是在增加皮膚表層的脂質。

7.曬傷皮膚的處理方法為何?

強烈日光曬傷皮膚的處理方法為:
冷敷,用蘆薈凝膠擦拭,用Calamine lotion擦拭,服用止痛消炎藥。

8.對一般防曬產品過敏的另外選擇?

有人對含有機化學品的一般防曬產品會過敏,可選擇含無機成分防曬產品,如氧化鋅、二氧化鈦,較不會過敏。
參考資料:
  許智恭(2019)。日光傷害與防曬方法。台北市醫師公會。市聯陽明院區皮膚科。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19年7月20日 星期六

認識微創腰椎外科手術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
(2019720)

認識微創腰椎外科手術

蕭偉傑醫師


近日聽了台北仁愛院區醫院神經外科,曾仁河醫師主講的「退化性腰椎病變手術治療的反思」,肉容扼要有趣,頗為實用精要,提出為大家參考。

退化性腰椎病變最常說「長骨刺」

老年人的退化性脊椎病變中,以「腰椎」的退化性脊椎病變與手術治療為佔最大宗的病例。
退化性腰椎病變包括「椎間板突出」、「神經管狹窄」、和「脊椎滑脫」,民間一般都說是「長骨刺」。
在症狀方面,此三種病症非常類同,大概為「下背痛」、背痛延伸至大腿小腿的「坐骨神經痛」、和不能久走的「跛行」。治
療退化性腰椎病變,可用「非手術治療」的消炎止痛藥和復健科的各式物理治療得到改善,目前復健科物理治療已大有進展,對退化性腰椎病變的保守療法療效,大幅增加許多。
至於嚴重至一定需要考慮「手術治療」的退化性腰椎病變,必是無法改善的壓迫到神經,如有下肢痲感的神經受壓迫症狀及下肢肌肉出現萎縮,或脊椎骨骼出現結構鬆動問題。

腰椎病變手術在減壓和固定

腰椎病變的手術治療,兩手術重點為「減壓」的讓受壓迫的神經,其周遭能順利讓神經經過通暢,及「固定」的以骨釘或骨融合術,固定鬆動的脊椎骨骼。
微創手術對骨骼和肌肉的傷害較小
傳統的腰椎病變手術,要在手術中會破壞「中心線上結構」的骨骼和肌肉較多,使手術後的病患出現較多的疼痛和回復力減弱。
目前腰椎病變手術的「減壓」和「固定」兩重點不變,但儀器、器材、熟練的醫師專業技術,以使用「微創脊椎外科手術」,減少手術中破壞「中心線上結構」的骨骼和肌肉,使病患術後得到更有利的康復和更好活動力的多項好處,尤其用於年齡更大的長者,更有助益的好處。

退化性腰椎病變不是全靠手術治療

退化性腰椎病變的「下背痛」、「坐骨神經痛」、和「跛行」,應該由有經驗的專科醫師做詳細的鑑別診斷,因退化性腰椎病變的疼痛不適,其核心問題包括:
1.神經受壓迫
2.椎體退化變型
3.小面關節磨損變型發炎
4.脊柱肌肉退化萎縮
5.筋膜炎
即是,退化性腰椎病變不是全依「微創脊椎外科手術」一法,全部可以根治。

微創手術後配合些復健更好

另外提到為,「微創外脊椎科手術」的手術後,一般下背痛不會馬上改善,尤其下背痛愈久時間的病患,更需要時間讓下背痛,慢慢恢復改善。
「微創脊椎外科手術」的開完刀後病患,會建議應在開刀醫師及復健科醫師的指引下,以復健治療得到更助益「下背痛」改善,以期早日可生活自理。

平時宜適度運動的加強肌肉力量

我們為防範老年的發生退化性脊椎病變,平時適度的運動是很有助益的,尤其在運動中,加強肌肉力量,對退化性脊椎病變會有很好的防範好處。

儘量不開刀,開刀必有後遺症

有關「微創外脊椎科手術」,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張志儒醫師也曾提到,神經外科的脊椎手術建議為:「儘量不開刀,開刀必有後遺症」,如椎間螺釘融合固定術的固定滑脫椎體手術後,腰會被固定而無法靈活活動。
「椎間板突出症」的治療,因本病「不開刀不會危及生命」,以「儘量不開刀,開刀必有後遺症」為原則治療,除非神經受損持續變惡或極疼痛的影響日常生活,才需要開刀治療。
神經外科醫師對脊椎關節的開刀治療,最大的幫忙為對受壓迫的神經做最大可能的「減壓處理」,減壓愈好,處理部份會加大。但處理部份加大,對脊椎關節的良好固定會有負面的不利影響,故脊椎開刀的「減壓」和「固定」,要拿捏的很合適。
另若「神經受壓迫太久」,神經已受損嚴重,再好的減壓治療,並無法治療嚴重受損神經所造成的疼痛、麻木、肌肉萎縮。

參考資料:
1.曾仁河(2019)。退化性腰椎病變手術治療的反思。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北仁愛院區神經外科。
2.張志儒(2006)。脊椎病變之最新診治趨勢。台北市醫師公會。國泰醫院神經外科。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