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8日 星期六

認識益生菌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
       (202159)

                                                認識益生菌

                                                                               蕭偉傑醫師

 

服用益生菌是現在人非常新潮的健康保養方式,益生菌是細菌,是好的細菌,「好菌可治病」是新的健康概念。

25億年前,地球最初始生命體是細菌,因細菌和當時可自行發電儲能的粒線體相結合,成為「真核細胞」,真核細胞的擴張至多細胞生物體,才漸次演化到今日我們的植物和動物多元生態系。

我們身體的細胞約1兆個,人體內的細菌約有10兆個,人體的基因有50%和細菌基因有相同性,所以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和細菌都具相當大的相關性。

過去醫學認為人類大腸功能主要是排泄器官,現在慢慢發現大腸內的細菌、真菌和病毒所構成的龐大「微菌數」生態,和人體的免疫系統及健康有很大關係,甚至現在發現於肺臟中,亦存有微菌在影響肺部的防病和免疫作用。

在研究中發現,成長在農村生活的小孩,發生過敏疾病偏少,其和空氣的新鮮,常於田野草地的運動奔跑有關,但其成長環境的攝取各種郷村食物,讓小孩成長中的大腸微菌群,可達到很好的良性平衡,因而農村小孩可建立好的免疫功能,少有過敏疾病。

曾有做雙胞胎型小孩的研究,發現若雙胞胎中的一人具過敏體質,其檢驗出過敏小孩的腸道微菌有很大差異性,若將具過敏體質的腸道微菌植入正常老鼠中,此被植入老鼠常會出現過敏症狀。

在研究中認為,早產兒,剖腹產嬰兒,產婦多用抗生素的新生兒,有喝母乳的嬰兒,嬰兒的差別飲食,在嬰兒的腸道微菌含量都不盡相同,因而影響小孩日後成長後的免疫系統健全或過敏的差別性。

有研究者認為,早期於1000天前的嬰幼兒,有做適當的腸道微菌調理,對小孩的健全免疫防禦,有更多助益好處。

據最初由芬蘭的報告益生菌可改善過敏體質,是將特有的乳酸桿菌,於媽媽懷孕最後一個月服用,每次100億菌單位,每日二次,可增加媽媽的免疫球蛋白IgA釋出至母奶中,幼兒食用母奶持續半年,可有意義減少50%的小兒過敏症狀。

益生菌的助益改善過敏體質,不同的過敏病症,會使用不同的菌種,不同的菌種濃度,以達最佳效果,基本上益生菌的服用認識為:

1.不同疾病要選擇不同益生菌種及適當菌種濃度,助益好處才會明顯。

2.服用益生菌要於用餐時配服,因空腹的胃酸會破壞益生菌。

3.服用益生菌不能配加太熱湯點,也不可配加咖啡或茶。

4.有服用抗生素時,最少要間隔二小時以上才服用益生菌。

5.服用益生菌於體能及腸道偏弱時,受益效果最明顯。

6.服用益生菌,平時食物要多食用新鮮蔬果,以給予益生菌良性生長條件。

7.平時要少攝取過多的人工添加劑食品,以減少腸道壞菌的成長。

8.服用益生菌最少要八週以上才看得到效果。

9.若連續服用益生菌最八週看不到效果,可改菌種。

10.最理想的想得到服用益生菌良效,是採「個人化精準治療」,可由糞便檢測中,得知缺乏什麼菌種,就補充什麼益坐菌種,或做抽血檢查,若血中的IL-10及干擾素γ較高,服用益生菌後的效果多有效。

11.選購益生菌產品,要標有國家認證的小綠人健康食品標誌,並益生菌產品要有做過人體試驗,證實是有效的產品。

 

參考資料:

1.王怡人(2021)。微菌2.0與過敏治療新契機。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北醫院兒童過敏免疫科。

2. 朱家瑜(2016)。異位性皮膚炎的最新治療趨勢 。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大醫膚部。

 

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小孩妥瑞症的新認識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

(2021年4月25日) 

小孩妥瑞症的新認識

蕭偉傑醫師


妥瑞症的小孩,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妥瑞症小孩子常常不自主地出現眨眼、聳肩、裝鬼臉、搖頭晃腦等怪動作,或反覆出現咳嗽、清喉嚨、甚至動物叫聲等怪聲。

引起妥瑞症僅出現肌肉抽搐和發出怪聲,抽動症狀算輕微,並不需要藥物或行為心理治療,此型小孩若有自尊心受損,為別人模仿嘲笑對象、受大眾異樣眼光看視,自身功能受影響,及肌肉不舒服,有少數10-30%的小孩妥瑞症抽搐症狀會造成生活上的困擾而需要服藥。

行為治療用於10歲以上小孩,因肌肉抽搐前有刺刺感,或喉頭有癢癢感,可用孩子拮抗心理衝動方法,常有效的以拮抗認知化解肌肉抽搐。

用運動幫助消耗多餘能量也有助益好處。

妥瑞症的盛行率約為0.5%-3.0%,台灣每仟人約有5-6人,男生和女生的比例約為3-4:1,大部分有3歲至13歲時發病,7-15歲為發病的巔峰期。

兒童妥瑞症大部分會自已好,大約30-40%患者於青春期之前即會消失,30-50%在青春期時症狀會明顯改善,大約5%-10%到成年期尚持續有抽動的症狀,不過年紀愈大越懂得如何去掩飾或飾這些不隨意的動作而將動作變為很酷或很帥的動作,若要治療肌肉抽搐,用藥的如用Aripiprazole(Abilify)或Sulpiride,都有九成以上的效果。

較讓人擔心的是,小孩妥瑞症會有相關的合併症,約有60-70%的妥瑞症兒童會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30-50%妥瑞症兒童會合併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其他合併症尚包括攻擊性行為、自我傷害、睡眠異常。

如此常使妥瑞症的小孩,於學齡前就出行為擾亂,學習緩慢,小學出現學習困難,情緒障礙,青少年出現成績不好,自尊心低落,親子師生關係都不好,成年後出現就業和婚姻問題,不良嗜好,此最重要成因是小孩注意力無法集中,出現學習障礙,學習障礙的出現成績不好,沒有自信心,自尊心低落,就出現了更多的負面情緒障礙。

妥瑞症的先天引發原因,有因大腦皮質-紋狀體-丘腦的迴路出現問題,也有因腦中多巴胺(dopamine)不穩定,也有因大腦皮質太薄引起。

妥瑞症的小孩,若讓小孩動腦思考時,肌肉抽搐會暫停,妥瑞症會好好壞壞,反覆出現又消失,症狀換來換去,不做不快的感覺,靠意志力可壓制下來,於壓力大或焦慮時常變得嚴重。

若增加小孩壓力時,會使肌肉抽搐明顯,所以要以鼓勵獎勵替代責備,在小孩腦部尚於成長健全中,不要給予小孩責備和太大的壓力,如此在早日警覺到,早日的配合醫師專業治療,多瞭解並給予愛心和包容環境成長,對小孩和家人都有很大的助益好處。


參考資料:

1.杜戎玨(2011)。兒童妥瑞症簡介。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北忠孝院區小兒科。

2.張通銘(2021)。由妥瑞症的前生今世談治療(2021)。台北市醫師公會。彰基。小兒神經科。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21年3月14日 星期日

談失智症的防範

 

            談失智症的防範

                                      蕭偉傑醫師

 

我們老了比較容易忘記事情,但提醒後多會再想起,失智症則是提醒後完全不知道該件事。

當年紀五、六十歲以上,常出現妄想或憂鬱不安等情緒障礙,發生失智症的機率就會比較高些,台灣失智症人口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早期失智症在簡單事情的處理會出現局限性或不易連貫性,如婦人於家中煮菜,偶而幾次會忘了加鹽把,有時會把菜燒焦了,大學教授有時會接不下去很熟悉的授課內容,都可能是輕微失智症的開始。

為什麼會出現失智症?

失智症是腦部組織出現了異常,腦中出現如類澱粉蛋白(amyloid)Tau蛋白等異常的蛋白,使腦部的智能出現紊亂。

失智症中,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退化性失智症」約佔50-60%,如腦中風後的「血管性失智症」約佔15-20%,如腦部感染後的「可逆性失智症」約佔5-10%,如憂鬱症的「假性失智症」約佔1-3%

失智症出現認知、思考、語言或行為的異常,和腦部異常蛋白的堆積部位有關,阿茲海默症最常發生於海馬迴部位,常影響記憶,但有時先發生於顳葉則先出現語言障礙。

腦部異常蛋白的堆積是可以藉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循環系統清除,但若如有血管病變,則清除的血液和淋巴功能會減弱,增加異常蛋白堆積,發生失智症的機率也會增多。

要診斷失智症,目前以:

1.抽脊髓液做特殊蛋白質測定。

2.做電腦斷層掃描,看看海馬迴等部位是否有萎縮。

3.做類澱粉蛋白的正子攝影,看那個部位有類澱粉蛋白的堆積。

4.做葡萄糖正子攝影,看那個部位出現腦皮質功能萎縮。

退化性失智症的阿茲海默症,可利用上述檢查,得到早期的更正確診斷,但診斷的利用價值仍未明顯,因早期診斷出疾病,目前並無藥物可使其根治。

治療失智症,以「乙醯膽鹼酶抑制劑(Cholinesterase inbibitor)為最主要的治療藥物,此藥可增加病患腦部乙醯膽鹼酶的含量,延緩病患認知功能的衰退,但記憶力還是會繼續喪失。

在統計上發現,若想防範失智症的變差,若以:

1.保持個人的營養狀況,平時飲食均衡合適。

2.持續有恆的規律運動,最起碼要有每天半小時的走路運動。

3.多參加喜愛的活動,讓自己的心有喜悅和激勵。

4.常動動腦力的做增益和創新思考能力。

5.有好的生活型態,睡覺安穩足夠,不熬夜過勞、不酗酒、不抽煙。

6.良好控制自己潛在疾病,如能好好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潛在疾病。

若有持續做到以上六點,其在防範失智症的好處,並不比服用治療失智症的各種藥物效果差。

 

參考資料:

1.陳達夫(2021)。失智症診斷與治療的新進展。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大神經科。

2.甄瑞興(2013)。失智症全方位治療-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之重要性。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北仁愛神經內科。

3.李怡慧(2015)。血管性失智應早期預防。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北榮總腦血管科。

 (蕭偉傑醫師 電話 2736502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認識肺阻塞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
(20201226) 

認識肺阻塞

蕭偉傑

 

咳嗽持續三週以上稱「慢性咳嗽」,慢性咳嗽的原因很多,如肺本身疾病或其他的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氣喘、心臟病、吃高血壓藥等,都要做必要點檢查及胸部X光檢查。

若超過40歲,有慢性咳嗽,更要做個「肺功能」檢查,尤其有抽煙者,因其中約有6-8 %會有「肺阻塞」,但若超過50歲,有抽煙史30年的慢性咳嗽者,「肺功能」要檢查,更要加做「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同時的排除「肺阻塞」或「肺癌」兩疾病。

 

抽煙為肺阻塞主因

肺阻塞就如一個漸失去「彈性」的氣球,當灌氣入氣球內,氣球膨脹是沒問題,問題是失去彈性的氣球,無法把空氣反壓的排出

肺阻塞就是過去稱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COPD」,病理變化為:

1.肺部結構出現長時間咳嗽有痰的的「慢性支氣管炎」

2.終端細支氣管以下的氣道及肺泡氣室出現擴大空腔的「肺氣腫」所形成。

引發的外在原因有抽煙、空氣汙染、工業廢氣、職業塗料,個人內在原因有基因遺傳體質、氣喘體質、重覆感染肺炎等多原因。

 

咳、喘、痰為三大主要症狀

肺阻塞發病率有愈來愈多的趨勢,發病率約有61O%。出現的病症以「咳」、「喘」、「痰」三主要症狀,若40歲以上,有經常性咳嗽,就該做個「肺功能」檢查,尤其有抽煙習慣者,更該檢查。

肺阻塞的診斷是以肺功能評定,正常人的FEV1(最初一秒鐘用力呼氣量)/FEC(用力呼氣肺容積)是100%,若比值減少至 FEV1FEC < 70% ,就診斷為肺阻塞。

以日常活動的大概評估,若一分鐘內走不到三樓,或沒有辦法輕鬆走100公尺,對一位老煙槍,經常咳嗽有痰,並多走一點的路,或和同年齡的人走路,自已常有些喘促不舒症狀時,大概肺功能出現問題了

當然以上的日常活動評估要鑑別診斷出是否有心臟病、貧血、支氣管性氣喘等其他疾病。

 

肺阻塞治療以支氣管擴張劑為主

肺阻塞的治療:

1.在過去偏重依「肺功能」輕重做藥物選擇治療。

2.現在則偏重依「症狀的輕重」和「惡化的次數」做藥物選擇治療。

3.目前有時會更加上抽血檢查「(eosinophilas)」,若嗜酸性白血球相對偏高的超過300/ microliter,就考慮加上ICS(類固醇吸入劑)治療

原則上,肺阻塞的首要治療藥物為支氣管擴張劑,有短效型和長效型,唯長效型為更常用,長效型有LABA(長效型乙二型交感神經興奮劑)和LAMA(長效型抗膽鹼製劑),另一常用藥為ICS(類固醇吸入劑)。

原則上,LAMA(長效型抗膽鹼製劑)略優於LABA(長效型乙二型交感神經興奮劑),兩者合用則優於LAMALABA的單一使用

肺阻塞的肺功能會逐年遞減而變差,應愈早防範肺功能變差,雙料支氣管擴張劑LABA加上LAMA對肺功能有早期防範變差的效果。

在使用吸入劑時, 一定要配合醫療人員的教導,正確使用吸入劑,可吸入30-50%的量,不正確可能僅吸入20%的量

ICS(類固醇吸入劑)是於症狀偏嚴重,或急性惡化的急診住院次數有每年二次,就要使用ICS(類固醇吸入劑)。

當然LAMALABAICS三者同時使用,理論上是效果最好,但長期持續使用ICS(類固醇吸入劑)會增加肺炎、骨質疏鬆、白內障、感染肺結核等的風險。

肺阻塞的藥物治療在病情偏嚴重時,藥物要升階的加藥治療,也許病情較穩定,可降階的減藥治療,其用藥是可調整,但要依醫師評估做調整,自己不要隨便調量,因肺阻塞的急性惡化發作是極危險,若嚴重到住進加護病房,死亡率高達10%,急性惡化穩定後出院後的一年內死亡率也高達22%,其中包括引發高危險性的「心肌梗塞」和「肺空氣栓塞」。

 

平時走路散心運動有助益病情

平時要保健肺阻塞疾病,最重要是戒煙,戒煙會改善肺功能,有乾淨空氣的生活環境,要接種流感和肺炎疫苗,要加強個人的營養補充

另外於平時每天20-30分鐘走走路的散心運動,運動可維持或加強胸部肌肉力量,以利呼吸運作肺功能改善有限,但對喘的不舒服,會有助益好處。

 

參考資料:

1蘇剛正(2020)。肺阻塞的治療(COPD治療)。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北榮總內科。

2簡榮彥(2017)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療趨勢。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大胸腔科

3藍胄進(2016)。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療之演進。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北慈濟內科。

4高尚志(2012)。慢性咳嗽與慢性阻塞性肺病鑑別診斷台北市醫師公會。新光內科。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36502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20年12月5日 星期六

肌少症和正確運動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

(2020125)

肌少症和正確運動

蕭偉傑醫師

肌少症(sarcopenia)的診斷為:

   1.肌肉量減少。

   2.肌肉的握力減弱。

   3.走路的速度減慢。

肌少症於年齡愈大,出現比率就愈多,肌少症也可算是老化的現象,若年齡大,而運動不夠,或營養攝取不足,都可形成肌少症,於身體潛有慢性的心臟疾病、糖尿病、憂鬱症、衰弱症、失智症、肝腎疾病、癌病等慢性疾病,也都是肌少症的成因。

1. 肌少症的「肌肉量減少」,可由儀器(DXA)測量,若醫院沒有DXA儀器,可由電腦斷層攝影以測定腰椎第三椎(L3),評估腰椎周邊肌肉群以診斷。

2.「肌肉握力」也可用儀器測量,男性握力不可少於30公斤,女性握力不可少於20公斤,超市600cc瓶裝水蓋子的打開扭力約18公斤,若扭不開就是握力不夠了。

3.「走路的速度」測定,走路速度1秒鐘走不上一公尺(小於0.8公尺),就要考慮為肌少症了。

肌少症運動以阻力(肌力 )運動為佳

肌少症的治療,本身的潛在疾病要治療外,於沒有疾病限制飲食之肌少症患者,最重要為:

1.攝取更多量的蛋白質,每公斤的蛋白質攝取量應為1.2公克-1.5公克。

2.加強運動量,運動的形式分:

(1)有氧運動,走路、慢跑、游泳、騎單車都是有氧運動,可以增益心肺功能。

(2)阻力(肌力)運動,重訓、拿啞鈴、拉「彈力帶」都是阻力運動,阻力運動為肌少症最需要的運動類型。

(3)伸展運動,就是運動前和運動後的「伸展運動」,運動前「暖身」後的伸展運動可以減少運動傷害,運動後「冷卻」的伸展運動可以降低肌肉酸痛。

伸展運動應於運動前的熱身或熱敷後,或於運動後的身體冷卻後,才適合做,伸展運動應緩和些,每種伸展動作,要柔軟的維持姿態30秒。

運動前,最好熱身10分鐘,運動後的冷卻身體,也要有10分鐘。

(4)平衡運動,踮腳尖走路、單腳站立、走一直線,都是平衡運動,可以減少跌倒。

肌少症的運動,阻力(肌力)運動為最需要,但若上逑四種運動可交替配合,為最恰當的運動模式。

當出現肌少症時,運動的強度、時間、頻率、過程進度,應依復健科醫師或復健治療師的建議,做合適的運動選擇。

什麼是最佳的阻力(肌力)運動?

阻力運動又稱「肌力訓練運動」,運動的強度,可依「最大心跳率」的百分比算出,最正確為「心率儲備法」的計算公式,「有氧運動」的「心率儲備法」為70-90%,若更劇烈到「心率儲備法」90%以上,就算是強化肌肉群的「肌力運動」。

肌力訓練運動的認識為:

1.肌力(重訓)運動可以增加肌肉體積和力量,產生瞬間的肌力,可防範突然跌倒導致的傷害。

2.肌力運動,每週2-3次即可,且要分不同的肌力群,輪流運動,若持續用同一肌力群做肌力運動,易生受傷。

3.深蹲後站立,是很好的同時使用大肌肉群和多關節的肌力運動。

4.年長者可拿啞鈴運動,唯以較輕,較多次為適當。

5.做肌力(重訓)運動,肌肉有些緊就要停,肌肉酸是可以,但不可肌肉出現疼痛。

6.做任何肌力訓練運動不可做到極限即是任何運動不可將肌肉和骨骼拉至極限。


各種運動該注意事項:

1.跑步會使體重過重者的膝關節受損。

2.每次運動後的肌肉需48小時的自行修復期,所以每天不要操作同一組肌肉做運動,可選今天跑步,明天游泳或做伏地挻身。

3.運動方式為:「有多少時間就做多少運動,不一定拘泥於一定的時間模式」。

4.運動前的「暖身運動」是必要的,運動後也宜做「身體冷卻」動作。

5.平時食用新鮮蔬果對運動有助益好處

6.最佳運動用力程度以「有點喘」及「有些吃力感」為最佳,有點喘但尚可和旁人對話,若和旁人對話對話的力道都沒有,就太喘了。

7. 運動後不能不舒服,並要在身體肌肉沒有疼痛下,才可做運動,此為運動的最適用原則。

8. 中強度運動量的運動,可以每天做,但強度運動量的運動,每週3次為合適。

9.糖尿病患者,運動太劇烈,有可能出現:

  (1)冠心病、視網膜剝離。

  (2)足痛扭傷或破皮而不知。

  (3)心跳加速的反應太慢。

  (4)運動後30分鐘出現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運動量,最好和主治醫師及復健科醫師商討後,訂出最合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

10.癌症患者在做運動時,因

(1)疼痛、貧血,並加上骨骼有癌細胞轉移,較易骨折。

(2)身上有留置導管時,易發生部位感染。

(3)有神經病變的肢體,易受傷而不知。

癌症患者選擇最合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也應和主治醫師及復健科醫師討論而訂出。

    

 

參考資料:

1謝燦堂(2013)。什麼樣的運動會傷害身體?。台北市醫師公會。長庚醫婦產科。

2韓德生(2020)。肌少症的診斷與治療。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大北護復健科。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36502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