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心臟衰竭

 臟衰竭

蕭偉傑醫師

心臟衰竭是老化的疾病,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病率就愈高,70年歲的發病率就有10%以上,心臟衰竭第一次發病後,以後的復發和住院就會一直發生。

心臟衰竭的五年死亡率達50%以上,比較一些癌病的死亡率還高,所以防範心臟衰竭是特別重要。

心臟衰竭的症狀為喘息、水腫和疲累。

我們身體的心臟受三大系統控制:

1.交感神經系統,可加快心跳和增強心收縮力。

2.腎臟的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系統,可做血管收縮和血壓升高。

3.體內平衡系統的Natriuretic peptide 系統,其Neprilysin可使可做血管舒張和血壓下降。

在治療心臟衰竭可用:

1.阻斷交感神經系統的乙型阻斷劑(β-blocker),約可改善34%,阻斷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系統的ACEI,約可改善16%; ARB約可改善17%; MRA藥物,約可改善30%

2.另一就是強化Natriuretic peptide 系統的Neprilysin

目前推出的新藥Entresto( Sacubitril-valsartanit consists of the neprilysin inhibitor sacubitril and the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valsartan)就是在組合中強化Natriuretic peptide 系統的Neprilysin並加上阻斷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系統的ARB,可有效:

1.減少因心臟纖維化性擴大的失去收縮力功能。

2.可有效增強左心室的輸出功能(LVEF)

3.可減少患者的住院率及死亡率約20%

4.對心臟衰竭患者可多延長1-2年的平均壽命。

5.於治療中,評估心臟衰竭患者的危險指數指標NT-proBNP,也可有意義的降低。

參考資料:

1劉文正(2020)The essential treatment with fundamental strategies for HFrEF patients.。台北市醫師公會。三總心臟內科。

2黃建龍(2020)Standard of care for heart failure patients. 台北市醫師公會。振興心臟內科。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20年9月5日 星期六

要注射Insulin控制血糖嗎?

要注射Insulin控制血糖嗎?

蕭偉傑中西醫師


近日聽了由演講的「糖尿病Insulin 療法」,內容精彩實用,提出為大家參考。


鄭醫師指出,於大陸有382個初診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部份接受Insulin 注射治療,有部分接受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各組經血糖控制到飯前血糖不超過126mg/dL,及飯後血糖不超過200mg/dL的持續兩週後停藥,接著只採飲食和運動治療。

一年後再測血糖,結果注射Insulin 組約4-5成是正常的血糖值,於口服藥物組僅26%是正常血糖值。


注射Insulin以控制血糖,可防範高血糖毒性外,更可讓分泌Insulin的胰臟B cell 休養,及更多B cell的保存可多防範低血糖的發生。


據統計報告,糖尿病患者從發病至注射Insulin的期間,大陸患者約6年多,糖化血色素平均值約8.3%就開始注射,義大利患者平均約11年多才開始注射,英國患者糖化血色素平均約9.8%才開始注射。


Insulin的注射大約可降低糖化血色素(HbA1c)約1.5%,若糖尿病病期太長,糖化血色素持續很高很久,再注射Insulin,其良好控制血糖的效果就較不佳,且糖化血色素持續很高很久引起的身體器官的細血管病變副作用也會偏多。


基礎胰島素(basal Insulin)療法可由糖尿病科醫師教導使用,先設「血糖達標預定值」,再設注射「Insulin單位值」。


基本是初始量可能設10單位,或每公斤0.1-0.2單位,3-7天若未達標,再增加2單位,一直到達標值,但若出現低血糖,則減量10-20%的單位。


在注射Insulin的前12週內的積極調整注射劑量時,醫師都會依不同品牌藥劑和各人體質做最正確調整。


在此12週的調整劑量期間,最好不要出現低血糖,這樣會患者可能不敢使用Insulin注射,或因怕低血糖發生而吃得多。


原則上,愈早注射Insulin並不表示糖尿病病情已是非常嚴重了,至於愈早注射Insulin可能對病情是更有長期穩定的助益,當然,這都應由糖尿病科專科醫師的建議而正確使用。


參考資料:

鄭筆聳(2020)。Simple and Timely Initiation Insulin / Titration 。台北市醫師公會。市聯忠孝院區內科。

20200905

Google: 蕭偉傑醫師

電話:02-27365029



2020年5月18日 星期一

中醫談胃悶脹


中醫談胃悶脹

蕭偉傑醫師


胃悶脹常和生活方式有關

  胃悶脹或胃痛,急性發作常見為腸胃型感冒,因吃的食物不乾淨或吃了未煮熟的含細菌食物引起的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
  經常性胃不舒服,常因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激燥型腸症候、膽囊疾病、或甚至是很少的胃癌引起。
  胃悶脹不舒原因常和生活方式有關,如吃太多太快,緊張時吃東西,喝太多酒、平時壓力大、工作太累、抽煙、便秘、常吃止痛消炎藥、吃特定抗生素、服用避孕藥或甲狀腺等藥物有關,若有胃不舒服或胃痛,應和醫師談談,且持續不舒服就要做胃鏡或必要檢查。

脾胃氣足使消化吸收佳

  中醫有提到,吃東西不節制的飲食不當,作息不正常,喜怒不定的情緒不好,體力透支的過度勞累,都會引起脾胃障礙。
  中醫認為,「胃主納,脾主運」,胃氣要降下,脾氣要上升,食物才可消化和吸收。
  脾胃構造是管道的消化系統:
 1.「胃氣足」和「脾氣足」則蠕動力道好。
 2.「胃陽足」和「脾陽足」則蠕動的熱能穩定。
 3.「氣順」則蠕動順暢不脹氣。
 4.「胃陰」和「脾陰」健全則胃黏膜和腸黏膜完整,其消化酶分泌也會正常,黏膜保護功能可較好且食物消化也可較快速。
 5.因消化道管道器官,運作不佳容易氣脹外,管道有分泌液,運作不佳也易於胃腸道中生痰、生濕或滯留生熱。

中醫在胃悶脹的辨症:

 1.於倦累無力,食少消化慢,稱「脾胃氣虛」,是胃腸道的蠕動力道不足,以人參、黨參、 炒白朮補氣虛,方用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

 2.冷天或吃冷食胃不舒,溫手按胃部可緩和些,稱「脾胃寒」,是胃腸道熱能不夠好,以桂枝、乾薑、丁香、草豆蔻、肉豆蔻、草果、肉桂、附子增加熱度,方用小建中湯、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良附丸。

 3.吃太多太快或情緒不好易氣脹,就以具芳香味的陳皮、厚朴、枳殼、枳實、青皮、沈香、烏藥、紫蘇、香附、木香、砂仁、調氣順氣,方用二陳湯、四七湯、木香調氣丸、柴胡疏肝湯、五磨飲、治中湯。

 4.消化食物的功能不佳使食物滯留腸道,中醫稱「食積」,以具消化肉食的山楂,具消化澱粉的神曲、麥芽的助益消化,方用保和丸。

 5.食後腹易悶脹,大便多稀,為具濕痰,用蒼朮、白朮、製半夏、薏仁、茯苓、白扁豆除濕袪痰,方用二陳湯、平胃散、五苓散、胃苓散、參苓白朮湯。

 6.口乾舌燥、體偏熱、胃酸過多的「胃熱」,用黃連、黃芩、梔子清熱,方用半夏瀉心湯、左金丸、烏貝散、三黃瀉心湯、三黃枳實湯、瀉黃散、芩連枳朮丸。

 7.慢性胃不舒,口咽乾燥,心煩低熱,大便硬乾,舌紅少苔是「胃陰不足」和「脾陰不足」,就以麥門冬、天門冬、生地黃、沙參、玉竹、當歸、白芍、石斛、紅棗、麻子仁生津養陰,方用沙參麥冬湯、一貫煎、玉女煎、甘露飲。

  當然,胃悶脹有不同診斷和治療,服用中藥應由中醫師開出而服用。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36502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中醫談健脾胃


                                                                   中醫談健脾胃

                                                                                                                                                     蕭偉傑醫師


在看診中,常有媽媽帶著食慾不佳的小孩,要開中藥,讓小孩「開脾」。

市面上好吃又香的「豬肚四神湯」,內含健脾胃和燥濕氣的芡實、蓮子、山藥、茯苓,就是很好的開脾食療。

開脾就是要增進消化吸收功能,中醫稱「健脾胃」。

中醫認為「胃」在接納食物而消化,胃內食物若經消化能下降則順,胃的黏膜喜歡柔潤。
「脾(小腸 )」是在吸收食物營養,脾中的養分能吸收完整則健康,脾的黏膜喜歡剛燥。

即是,脾胃要好,胃和腸道的「蠕動力」要正常,加上胃和腸道的「黏膜功能」、「胃腸管壁」也要正常。

引起脾胃不佳原因有:
   1.「脾胃氣虛」、「脾胃寒」、「脾胃氣脹」、「脾胃痰阻」、「脾胃食積(食物積留太久)」,就會減弱胃和腸道的蠕動力。

   2.胃喜柔潤,若於發燒熱病後、有慢性發炎疾病、情緒緊張失眠,都會有口乾舌燥,中醫謂「胃陰虛」。胃陰虛更劇,舌質紅,中醫稱「胃火大」。

   3.脾喜剛燥,若愛吃辛辣高熱量食物又加上愛喝冷飲,易生濕氣,會有「脾濕」。若脾的吸收功能不好,身體血量不足,是「脾血虛」。

中醫在健脾胃的治療:

   1.脾胃氣虛:食療如「人參燉雞湯」,單味有東洋參、西洋參、黃耆、黨參、炙甘草,方劑有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2.脾胃寒:食療有吃飯配「甜嫩薑」的暖胃,單味有乾薑、桂枝、肉桂、黑胡椒、白芥子、丁香,方劑有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理中湯。

   3.脾胃氣脹:食療有「九層塔炒蛋」,單味有陳皮、厚朴、沈香、紫蘇、九層塔、香附,方劑有五磨飲、香蘇飲、柴胡疏肝湯、消遙散。

   4.脾胃痰阻:食療有如喝「宜蘭金桔茶」,單味用陳皮、製半夏、膽南星、茯苓,方劑用二陳湯、半夏厚朴湯。

   5.脾胃食積(食物積留太久):食療可於飯後吃具消化酶的「香蕉」、「鳳梨」,單味用「山楂」消肉食,「炒麥芽」消米食,「神麯」消米食,「」鷄內金消肉食,方劑有保和丸。

   6.「胃陰虛」,食療可吃「白木耳冰糖蓮子湯」、「燉鱸魚湯」。單味用麥門冬、生地黃、玉竹、石斛、麻子仁、粳米,方劑用增液湯、加減復脈湯。

   7.「胃火大」,食療可食「西瓜汁」、「苦瓜蜂蜜汁」。單味用黃連、知母、生石膏,方劑用白虎湯、竹葉石膏湯。

   8.「脾濕」:食療吃「豬肚四神湯」,單味用蒼朮、白朮、白扁豆、薏苡仁、茯苓,方劑有平胃散、參苓白朮散、半夏枳朮丸。

   9.「脾血不足」:食療吃「當歸鴨」、「龍眼甜米糕」,單味用當歸、白芍、阿膠、龍眼肉、紅棗、枸杞子,方劑用歸脾湯。

健脾胃簡表:

辨證
症狀
食療
藥物
方劑
脾胃氣虛
倦累無力,舌淡,易腹脹腹瀉
人參燉雞湯
東洋參、西洋參、黃耆、黨參、炙甘草
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脾胃寒
遇冷天或喝冷飲就胃部不舒或水瀉,手按痛處則舒服,舌淡,脉遲緩,身體四肢冷
吃飯配「甜嫩薑」
乾薑、桂枝、肉桂、黑胡椒、白芥子、丁香、草豆寇、肉豆寇
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理中湯、附子理中湯
脾胃氣脹
胃部脹氣不舒,噯氣多
九層塔炒蛋
陳皮、厚朴、沈香、紫蘇、九層塔、香附
五磨飲、香蘇飲、柴胡疏肝湯、消遙散
脾胃痰阻
胃部脹氣,常咳出有清痰
喝「宜蘭金桔茶」
陳皮、製半夏、膽南星、茯苓
二陳湯、半夏厚朴湯。
脾胃食積
腹脹,常噯出食物異味,一吃就飽
飯後吃香蕉、鳳梨
山楂、炒麥芽、神麯、鷄內金
保和丸。
胃陰虛
口乾舌燥,舌紅,易煩熱,胃有灼熱感
白木耳冰糖蓮子湯、燉鱸魚湯
麥門冬、生地黃、玉竹、石斛、麻子仁、粳米
增液湯、加減復脈湯
胃火大
口乾舌燥、胃灼熱感,舌紅苔黃,口臭,易口舌糜爛
西瓜汁、苦瓜蜂蜜汁,
黃連、知母、生石膏
白虎湯、竹葉石膏湯
脾濕
腹滿悶,身重困倦,舌濕滑,大便稀
豬肚四神湯
蒼朮、白朮、白扁豆、薏苡仁、茯苓
平胃散、參苓白朮散、半夏枳朮丸
脾血不足
面萎黃、倦累無力
當歸鴨、龍眼甜米糕
當歸、白芍、阿膠、龍眼肉、紅棗、枸杞子
歸脾湯

            當然健脾胃有不同的診斷和辨證,正確用藥應由中醫師開出才可服用。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36502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20年3月26日 星期四

中醫談皮膚癢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
(2020328)

中醫談皮膚癢

蕭偉傑醫師


慢性皮膚癢的原因複雜

    在看診中,常會看到皮膚癢的患者,皮膚癢疹1-2天內發生的,常和藥物、食物、蟲咬、爬山的接觸花草昆蟲有關,較困擾的是已1-2個月還沒好的皮膚癢疹。
    皮膚癢疹一直沒好的原因就複雜多了,其原因有藥物、食物、蟲咬、花草樹木、細菌病毒感染、化學品、情緒不佳、陽光照射、壓力大、物理性觸壓,都有可能引發,所以慢性皮膚癢的原因通常很不容易找到。
    「慢性皮膚癢」中最常見有因身體過敏引起的「過敏性皮膚炎」,損傷皮膚引起局部皮膚癢疹的「接觸性皮膚炎」,有併合過敏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的「異位性皮膚炎」,有是老人家皮膚乾燥引起的「缺脂性皮膚炎」,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皮膚炎,包括很少部分的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肝腎疾病等引起的慢性皮膚癢。
    慢性皮膚癢的診斷和治療,最重要是要有由發生的病史和檢查,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平常要多關愛皮膚

    皮膚癢一直不好,平常該注意為:
 1.家中的環境是否儘量保有清潔乾淨。
 2.對食物或周遭環境的過敏原是否儘量避開。
 3.是否依照醫師開的治療藥物耐心治療。
 4.紅疹癢更劇時的出現細菌感染是否有使用抗生素。
 5.個人情緒壓力大時是否一直搔抓皮膚。
 6.平時是否有注意保養和保濕皮膚。
 7.是否對平時擦的保養品過敏。
 8.是否有可能對治療藥膏也發生過敏反應。

中醫認為皮膚癢屬風熱

  中醫認為皮膚癢是因風引起的一種風熱,對皮膚癢的辨證為:

 1.風熱型:

  皮膚紅疹癢,來的快,去的快,如急性蕁麻疹,會用袪風止癢的荊芥、防風、桑葉、紫蘇、蟬蛻、薄荷、野菊花、地膚子、白蘚皮、苦參,方用勝風湯、瀉黃散。

 2.血熱型:

  多見於體熱體壯年輕人,且愛吃熱性油炸食品,皮膚疹癢明顯,遇熱癢感加重,會加用清血熱的丹皮、生地、知母、生石膏、元參、赤芍,方劑用消風散加減方。

 3.濕毒型:

  皮膚癢疹更劇的有出現細菌感染,會加用清熱解毒的黃芩、黃連、黃柏、梔子、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方劑如用黃連解毒湯、仙方活命飲、普濟消毒飲。

 4.痰濕型:

  患者體質多胖,多濕氣多痰,皮膚癢疹多滲液,舌苔白厚濕,胃腸易悶脹,大便稀,可配加袪濕化痰的茯苓、蒼朮、白扁豆、薏苡仁、白朮,方劑如溫膽湯。

 5.血虛型:

  多見於年老或皮膚乾燥的「缺脂性皮膚炎」,可配加當歸、生地黃、炒白芍、麥冬、天門冬、元參、阿膠,方劑如當歸飲子、增液湯、加減復脈湯。

 6.肝鬱型:

  皮膚癢加上壓力大,情緒不佳,出現口苦口乾、心煩眠差、胸悶、胃脹,可加用疏肝理氣的柴胡、黃芩、香附、川芎、陳皮、厚朴,方用小柴胡湯、加減柴胡疏肝湯、丹梔逍遙散、

 7.風寒型:

  皮膚癢多發生頭頸、前胸、四肢,因冷天寒風引發,為物理性因素引起的皮膚癢,可用溫熱藥的桂枝、麻黃,方劑如麻桂各半湯

  當然慢性皮膚癢有不同的診斷和辨證,正確用藥應由醫師開出才可服用。

                                           (蕭偉傑醫師,電話:2736502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20年3月13日 星期五

中醫談肝火大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

(2020年3月14日) 

中醫談肝火大

蕭偉傑中西醫師


在看診中,有人會問到,「醫師,我最近常頭脹頭痛,口內苦苦乾乾,胃悶脹,是不是肝火大,是不是肝臟有問題?」。

  我做了診查並進一步問診,得知患者最近壓力特別大,早上起來倦累沒精神,晚上睡眠不佳,頭常悶脹痛,眼睛乾乾澀澀,口乾口苦,胸悶脹不舒,胃悶脹,頸部肌肉也緊緊不舒,容易發怒,發起脾氣特別大。

  中醫認為,緊張的情緒不佳,會使氣不順暢,和「肝氣」有關,鬱氣悶氣為「肝氣鬱結」,鬱久化火為「肝火大」,火氣大會傷到陰血津液,鬱久也易生痰,鬱久也會影響消化功能。
  肝火大較易發生於個人的本性較內向,且有抑鬱少歡傾向,加上周遭壓力太大,婦女則於經期時出現荷爾蒙變化,至使個人無法適度調整,就易引發肝火大。
  氣鬱於頭,頭會脹痛,氣鬱於胸則胸脹悶,鬱於胃會有胃悶脹,氣鬱於婦女,月經來時會有經痛和乳脹。

  肝火大,在現在醫學常指為「自律神經失調」或稱為「緊張症候群」。

  肝火大的緩解,最重要是要「氣順」,氣順最重要是「寧心」,平時可多練練「靜坐」,使「氣」的循環順暢。平時的運動、瑜珈、打太極拳,也可讓氣血順暢。

  室內可燃燻「沉香」使悶氣下降,唯最重要是要保有好的睡眠品質。

  肝火大可以泡泡「薄荷茶」以舒胸解鬱,「菊花茶」以除煩除熱,火氣大並大便燥乾不暢,可以煮喝「決明子茶」以清熱通便。

  中醫在治療肝火大,首要為「舒肝理氣」,如選用具芳香解鬱的薄荷、陳皮、木香、砂仁、沉香、檀香、香附、佛手柑,火氣偏大的「清肝火」,則用如柴胡、梔子、龍膽草、黃連、夏枯草治療。

肝火大的中醫治療:

  肝火大,中醫認為是「病邪有餘」的實證,治療以袪除氣鬱邪、熱邪、痰邪為主治,但若病程拖久,或患者的體質偏虛,會出現傷及陰血津液的「陰虛」,或傷及脾胃功能的「脾虛」,就要適度加入補益藥物。

一、實證:

  1.出現情緒不佳,頭脹痛,眼乾澀,噁心噯氣,胸悶,苔薄白,脈弦數,於婦女出現經痛,經前乳脹,為「肝氣鬱結」,常用具舒肝理氣的柴胡、川芎、枳殼、香附、陳皮,方劑如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
  2.更出現急躁易怒,頭痛目赤,嘔出胃中酸臭味,口苦口乾,便秘,胸悶脇脹滿,苔黃,脈弦數,為「肝火火」,藥會更加上可清熱瀉火藥的黃連、黃柏、梔子、大黃、知母,方劑如用「瀉青湯」、「左金丸」、「黃連解毒湯」治療。
  3.出現痰多,可加化痰的半夏、厚朴、陳皮,方劑如用「半夏厚樸湯」、「二陳湯」、「溫膽湯」。

二、挾虛證

  1.症狀更出現煩心煩熱,口乾舌紅無津液的「陰虛」,可加生津液的百合、生地黃、麥門冬、白芍、茯苓、天門冬,方劑如用「甘麥大棗湯」,「天王補心丹」,「百合地黃湯」。
  2.症狀更出現,面色萎黃,易頭暈,食慾不佳,脈遲細弱,為「脾虛」,可加補氣和補脾的黃耆、麥門冬、龍眼肉、紅棗、當歸、阿膠,方劑如用「歸脾湯」。

 當然肝火大有不同的診斷和辨證,正確用藥應由中醫師開出才可服用。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36502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20年3月6日 星期五

中醫談失眠


日惠健康系列—                     
中醫養生
蕭偉傑醫師

中醫談失眠

蕭偉傑醫師


在現代步調快的社會,較易出現失眠。
容易失眠的人,較常發生在「想太多」的俗語謂「神經質」人身上,加上有「外在壓力」或再加上有「身體病症」、「服用藥物」,就易出現夜夜難睡的失眠者。
人能熟睡才有好的睡眠品質,人在睡眠中會有熟睡期,熟睡期會作夢和全身肌肉成鬆弛狀態,也可讓腦部回充電,如此才為好的睡眠品質。

失眠中醫怎麼說呢?

中醫有很多治療失眠的好方劑,醫師會依不同辨證,開出不同的方劑。
失眠的治療,首先是要將失眠分辨為「虛證失眠」或為「實證失眠」,「邪多」為實證,「營氣不足」為虛證。

虛證失眠是什麼呢?

1.「心陰不足失眠」,一般常見的失眠,工作緊張,有煩心、口乾舌燥,常以具生津滋陰和安神寧作用的如用「天王補心丹」或「酸棗仁湯」治療。
2.「腎水不足失眠」,若「心陰不足性失眠」拖太久,或患者年歲大,或患者潛有慢性疾病,更具頭暈耳鳴,腰膝疲軟症狀,為更進展至「腎水不足失眠」,會加上滋腎水作用的如加上「六味地黃丸」或「知柏地黃丸」治療。
3. 「氣血虛失眠」,因思慮過多,傷及脾胃,體弱倦累,面色萎黃無光澤,常以有健脾補血和寧心安神作用的「歸脾湯」或「甘麥大棗湯」治療。
4.「心陽不足失眠」,為過度緊張,過度焦慮,常驚恐、恐懼不得入眠入睡,宜用助心陽作用的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再酌加補氣血藥物治療。

實證失眠是什麼呢?

1.「肝氣鬱熱失眠」,就是火氣大,脾氣大,胸悶脹,易動怒,常以清肝理氣瀉火的如以「小柴胡湯」、「丹梔逍遙散」、「龍膽瀉肝湯」治療。
2. 「痰熱失眠」,患者常喜愛厚味油膩食品或烈酒,體內濕氣多和痰多,常會胸悶多痰,噁心欲嘔吐,常以可袪濕痰和熱痰的「黃連溫膽湯」治療。
3.「 熱病後餘熱失眠」,於感染熱病後,餘熱未清,失眠而心煩,常用「梔子豉湯」或「竹葉石膏湯」治療。

中醫治療失眠的原則用藥為何?

中醫治療失眠,原則上,「虛證失眠」,中醫常以人參、黃蓍、炒白朮、炙甘草「補心脾之氣」,以當歸、龍眼肉、紅棗「養心脾之血」,以茯苓、茯神、酸棗仁、蓮肉、五味子、柏子仁、遠志「養心安神」,以生地、麥冬、天冬、白芍、阿膠、雞子黃「生津滋陰」。
於「實證失眠」,則常以黃連、黃芩、知母、梔子、竹瀝、丹皮「清熱降火」,以柴胡、川芎「解肝鬱」,以僵蠶「鎮痙安神」,而得治療失眠的良效。

當然失眠有不同的診斷和辨證,正確用藥應由中醫師開出才可服用。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36502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