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僧侶與哲學家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好書心得系列

(201462)

 

僧侶與哲學家

-兼談焦慮症
                                          蕭偉傑 中西醫師

西方文明由信仰文明漸轉證據文明

最近讀了由福智佛教基金會醫廣班曾碧娟班長送我的好書「僧侶與哲學家」,內容精彩豐富,極具知性深度,是值得閱讀的好書。

作者為父子兩人為法國人,內容為父子兩人的對話,父親為知名哲學教授,兒子原為分子生物博士,後來出家跟隨著藏傳佛教仁波切、法王及達賴喇嘛學佛已愈30多年,對談中,父親以西方哲學思考模式和心得,探討佛學的哲理,兒子則以自身具實證科學背景的觀點,說出佛學的卓越處。

西方哲學教授的父親認為,西方文明的進步為來自理性,古希臘人尋找智慧,希能成為好人的智者,亦希能成具富有洞察力和判斷力的智者,當時哲學的追求為對個人生活方式的內在蛻變,和佛法主張的有類同,於西元前第五和第四世紀至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之後,「理論」開始主導西洋哲學,此時知識和智慧併行走,以透過知識性思考的認識真理,及以透過智慧的達成快樂和內心正義,是當時哲學的焦點思想,持續中,哲學於「理論性練習」中萌芽成長。

西方文明的發展由最初的「信仰文明」,漸轉向因科學知識開通後的「證據文明」,認為科學使世界成為可變性,謂人類的快樂可透過社會的完整轉化而達成,快樂在於改變生活條件而不是賦予生活意義,生命意義再也不即個人的事情,沒有必要去設計一種方式讓每個人變善良和睿智,只以整體社會來整治即行,秉著人類快樂可透過社會的完整轉化而完成,並認為科學進步會保障物質繁榮。

至十七世紀,「政治哲學」聚成為西方哲學的主要焦點,養育了「教條主義」和「侵略主義」的精神,十九世紀,政治哲學指導著專制和獨裁的社會,此時「革命」取代了哲學,甚至取代了宗教,以限制集體自由的觀念,取代社會自足和個人真正自我的觀念,建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烏托邦理想社會,如馬克斯的共產國家,個人成為僵化和現成的模式,但最後烏托邦理想社會崩潰了。

西方思想主流以自我肯定為核心

自然界定律為哲學根據,西方哲學採有組織、有紀律的程式思考,西方思想主流以「自我肯定」和「自我獨立」為核心,增進自我價值,於現實世界中,自我可運用政治、經濟、藝術,以及認知上的創見和發明,進而對世界採取行動的改變世界,西方哲學重視社會改革和世界轉化。

西方智慧組織成正義社會的烏托邦社會主義,科技一直進步發展地造福人類,但其中存有倫理和智慧的不足處,在「科學社會主義」的烏托邦理想社會崩潰後,西方哲學才劇然認識到正確的政治必須依賴正義和心中寧靜,以理性和道德性的「宇宙定律」為基礎,才是至高成就的政治哲學。

佛理認為我執是引發無終止負面情緒的主因

  學佛的分子生物學博士兒子以佛學觀點認為,現代人應重視心靈修持,向「內在世界」的推進程度跟科學「向外世界」探索的程度一樣大和重要,應使內心轉化至心靈寧靜平和的內心健康。

兒子謂「佛」為覺醒者,佛的意義為從蒙蔽無知中覺醒,佛為要培養心靈和人性的正面特質,「菩薩」為具足正念智慧並在做利他功德者,「涅盤」為對一切事物本質的最終認識,具無限的慈悲,此說出,佛法在直接體會絕對真理,希望瞭解現象世界的究竟真理,能證悟客體和主體對對立不再存在,能深入瞭解痛苦來源,得知「我執」之無知為痛苦的最終究起因,悟出我執之無知可引發無終止的負面情緒。

禪定修行是達到佛法終極目標最佳方法

佛法的終極目標為智慧、愛、慈悲和完美,要以心觀之才可體會到佛法的智慧、愛、慈悲和完美,而「禪定」修行是達到終極目標的最佳方法。

禪定需藉分析和思考,不是自概念性的思考進行,是要以超越概念性邏輯思考模式思考,以對心本性做直接體會,體會自我並非真實的存在,以消除自我執著。

兒子謂,依禪定修行觀心本性,首應有穩定的心理狀態才可進入禪定,禪定觀想,首要具有清晰觀想意象的能力,認清觀想對象的象徵意義,及保持對自我原始佛性的認識才易進入,進行禪定修行,應讓心處於自然狀態中,一切沒有真正具體感,一切沒有真實存在感,讓念頭自已生起並自已消失,終至完全解放念頭,心始終保持清晰和覺醒,沒有執著,終將念頭轉為智慧,轉為喜悅,終而體會出佛法的智慧、愛、慈悲和完美。

由佛法修行,透過心的根本本性,減輕對現象實體的執著和個別自我的執著,做到內心的轉換,內在轉化是辛苦的事,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可得到負面情緒的解脫,苦行目標在掌握心,使當下妄念依覺性而解脫,心可完全清晰的不受妄念纏住,得到不受外界動搖的內在和平和內心的喜悅,心寬廣而平靜,外表表現為不移的慈悲和堅定,解脫後能有更大的利他行動自由。

生命由「意識河流」的持續進行而顯現

哲學家的父親是無神論,認為有機體的身體一毀壞,生命自然而然消失了,學佛的兒子則指出,生命由「意識河流」的持續進行而顯現,意識河流由一串極短的剎那所組成,意識為無形而非不存在,生命在播下意識和行為來建立自已的未來。

兒子謂,意識非獨立個體存在,知覺和現象出現是瞬間無常,一剎那知覺中具客體和主體,現象為透過一串相互依存的原因和狀況的過程而顯現,整個現象世界無單獨獨立的實質存在物體,現象必須依附其他現象才可存在,相對世界的現象有其真實性,但現象背後無任何永恆的實體,因我執,把現象當成本自實存的個體,人們對現象的執著把自已困住了,人們要解脫出缺乏實質性的念頭,也要體悟世上沒有任何東西是固定和永恆不變,不要成為感官世界的奴隸,若解脫出對現象的執著,用心觀之,就可體會到生命的「意識河流」。

佛家空性包含任何東西本質的潛能

父親謂佛法認為現象的究竟本質為「空性」,空性是一切虛空和全無,那一切還有什麼好談的,兒子謂,佛法的空性並非一切虛空和全無,佛家空性是絕對層面,隱含一切可能性,具足顯示無限一切的潛能,這一切可能性都是相互依賴,世界運作完全根據「因果定律」及「相互依存定律」進行,沒有任何東西是具體和永恆的,或具足的存在性,因不具真實存在才能讓現象無限制地被顯現,以佛家空性包含任何東西本質的潛能,才能讓現象無限制地被顯現。

兒子謂,以理性和道德性「宇宙定律」為基礎的西方哲學,其意義和佛學所謂的內心轉化有相通性,佛法以愛、慈悲、利他的「宇宙定律」得到人生快樂,讓生命有內在意義,佛法以心觀看世界,認為摒棄我執的無知,才會顯現悟出真正的智慧,是佛學的證悟哲理。

以佛法禪定消除我執可摒除潛意識屏障

父親認為潛意識是被壓制的記憶,於現代的心理治療模式,是無法以內省的方式進入潛意識,也無法以內省的力量去摒除潛意識的屏障,兒子則說,佛家認為潛意識為源自無數過去世的意識所集合而成,人的脆弱、緊張和多慮,是心靈上潛有過去殘留的習性念頭,至使壓制其內在自由最深沉的根源無法消除,佛法的心靈修持的根本目的在消除這些習性念頭,讓其內心發出真正平靜和滿足的光澤,而得到殘留習性念頭的消除,即佛法可以禪定消除我執的力量去摒除潛意識的屏障。

心靈層面應採由心體會

父親謂,今西方哲學一直無法認同佛法的以心觀看世界論點,另佛法一直無法取得相稱的科學印證,是佛法的不足處,兒子則認為,心靈層面應由自已親自以心去體會才會相信,心靈層面非為物質,物質可採科學印證證實,心靈層面不該採應用於物質的科學印證,應採應由心體會。

兒子又提到佛法的積極性,謂人類最大的威脅之一為陷入固定的模式,若僅依照自已思想方式而活是不夠的,生活的思考方式應是真正的佛家智慧方式,生活應掌握自已不屈服於負面意念,且不可失去對證悟本性的視野,個人心靈道路應走向完美,並對他人有貢獻,並要懂得「創新」,真正的創新是知道如何運用生命的每一刻,來完成自已鎖定的目標,創新是和他人的心靈相交通中,給予他人更有智慧和更為慈悲,而非只顯現個人個性。

 

:

「僧侶與哲學家」是本開智和心靈修持的好書,值得一讀,尤其本書面對嚴謹西方哲學思考模式的對談交鋒下,可從容不迫且極自然扼要的說出佛學哲理的卓越處,且本書在「禪定」和「心觀」有很好的見解和指點,有興趣者更應一讀。

最近聽由新光醫院精神科張尚文主任主講的「焦慮症的診斷與治療」,內容精彩實用。

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是以反覆並持續的伴有焦慮、恐慌症狀和自律神經異常而表現出的精神官能症障礙。常見的焦慮病症有恐慌症、強迫性症、畏懼症、泛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張醫師提到,每四人中就可能有一人得到焦慮症,每人一年中的得病機會為17.7%,一生中的男性得病機會為19.2%,女性為30.5%,長期不治療的焦慮症,40-50%有可能成為憂鬱症,從平均盛行率顯示,焦慮症佔人口的4-6%

在醫學上認為,焦慮症可由下列成因引起:

1.個人身體較易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潛有甲狀腺亢進、易低血糖。

2.個人心理較神經質、易緊張、要求完美、專注工作並責任感重、欠決信心、不敢推掉負荷過多的工作,凡事都必須自行過目處理才放心。

3.環境處於長期高度緊張壓力,或受失業、患病的負面事情打擊。

4.因酗酒、煙癮、濫用藥物的不良生活習慣,於平常使用的藥物,如類固醇、胰島素、支氣管擴張劑、抗組織胺、咖啡因、抗憂鬱劑的百憂解(Fluoxetine)等,都可能出現焦慮症。

焦慮症的「神經學影像」的檢查似乎有些異常,患者的腦內神經傳遞物質的血清素、GABAglutamatedopaminenoradrenalin有出現失衡。

焦慮症的治療,一般以抗憂鬱劑(antidepressant)為主,也會用抗焦慮劑Benzodiazepam(BZD)的快速減輕焦慮症狀,抗憂鬱劑於二至四週才可逐漸看到臨床效果。

張醫師也特別強調,焦慮症的治療也可採「認知行為治療」的心理治療,若採「藥物治療」結合「心理治療」的相成相輔治療,是目前最佳的治療方法。

   有關「認知行為治療」,於「僧侶與哲學家」書中,學佛的兒子謂人的脆弱、緊張和多慮,是心靈上潛有過去殘留的習性念頭,至使壓制其內在自由最深沉的根源無法消除,佛法的心靈修持的根本目的在消除這些習性念頭,讓其內心發出真正平靜和滿足的光澤,而得到殘留習性念頭的消除,即佛法可以禪定消除我執的力量,以摒除潛意識的屏障。

學佛的兒子又提到,因我執,把現象當成本自實存的個體,人們對現象的執著把自已困住了。

  所以,若個人以愛、慈悲、利他做佛學的心靈修持,讓內心轉化,成就更有內在意義的生命,我個人認為,如此對脆弱、緊張和多慮等負面情緒的消除,一定有很大的助益好處。

 

參考資料:

1.      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生命意義,Jean-Francois Revel, Mathieu Ricard); 賴聲川譯. 台北市:究竟,2014.02

2.      張尚文(2013)。焦慮症的診斷與治療。台北市醫師公會。新光醫院精神科。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

治療肺癌新趨勢


蕭偉傑醫師專欄

日惠醫學新知系列

(2014520)

 

治療肺癌新趨勢

蕭偉傑中西醫師

 

台灣每年有將近一萬一千人罹患肺癌,超過八千名因肺癌而死亡,肺癌近年來已經成為國人癌症死亡原因第一名,主要原因為診斷出時有80%病患為末期肺癌。

最近聽台大醫院胸腔外科陳晉興教授,有關「肺癌篩檢及手術的新發展」的演講,內容極為精彩和實用,提出和大家分享寶貴醫學新知。

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外科療效佳

於病理上,肺癌可分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以化學療法為主,早期的非小細胞肺癌則可以外科手術治療,不僅有長期存活,甚至有完全治療的機會。

於臨床上,肺癌則分兩種,第一種為肺癌第一期,佔20%5年的存活率近達100%。第二種為肺癌第二、三、四期,一般存活率為1年,用標靶治療存活率為2年。

引起肺癌的原因未知,二手煙、炒菜油煙、個人體質、家族遺傳基因、曾肺部感染、空氣中的微粒子(PM2.5)都是可能原因。

目前治療肺癌新趨勢,可以肺癌篩檢及手術新發展分成四大類:

一、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選:

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選比傳統胸部X光更可偵測更多初期肺癌,並減少20%死亡率,費用每次約為6000元,45歲以上可考慮檢測。

低劑量電腦斷層為不注射顯影劑,低劑量為胸部X光劑量的30倍,不若一般電腦斷層X光劑量的200倍,其缺點為淋巴結偵測不出,肝臟、腹部有轉移不易測出。

偵測中,若出現結節,應分別是屬於慢性發炎、肺結核或腫瘤? 若是懷疑腫瘤結節應於何時介入處理?

腫瘤結節介入的處理可分:

1.實心結節,小於0.5公分可先觀察,大於0.60.8公分,先予電腦掃瞄進踪,不需要急迫開刀,有變化再處理,至於大於0.8公分要做正子攝影檢查。

2.毛玻璃狀結節,因此類結節的惡性機率大,若大於0.5公分,有變化則手術治療,若大於1.0公分,不消失大小則則手術治療。

二、減少胸壁創傷:

「胸腔鏡手術」目前於診斷方面可做不明原因之肺結節或腫瘤的切片手術,可做肋膜積水是否為惡性腫瘤所引發的診斷,也可做縱膈腔淋巴腺或其他肺臟部位有否轉移的診斷。

於治療方面,胸腔鏡手術可做肺楔狀切除術(wedge resection)、肺節切除術(segmentectomy)、肺葉切除術(lobectomy),甚至做全肺切除術(pneumonectomy)。目前認為肺癌的腫瘤較小,且沒有淋巴結轉移的第一期肺癌,是最適合利用胸腔鏡手術進行治療。

採胸腔鏡手術,其療效和傳統開胸手術比較,胸腔鏡手術的局部復發率沒有差別,遠處轉移率較低,5年死亡率較低。

三、減少肺實質切除:

肺實質切除不再重生,肺葉有5葉,若切除一葉會有喘氣,切除二葉會很喘,切除三葉會無法呼吸。

肺實質切除的肺楔狀切除術(wedge resection),適合於小於2公分的毛玻璃狀結節、曾做過肺臟切除術、年齡大、心肺功能較差者。

原則上,愈早期診斷出的肺癌,肺部切除比例會減少,若第一期肺癌做局部切除後,治療失敗的原因為已轉移及局部復發。

四、減少麻醉創傷:

肺臟手術之麻醉需要將手術側之肺臟塌陷後再開刀,必須使用特別的氣管內管做插管治療,出現的併發症不少,現使用「胸椎硬脊膜外麻醉」的免插呼吸管胸腔鏡手術,是可行且安全的。

免插呼吸管胸腔鏡手術使腦部的併發症減少,做免插呼吸管麻醉有3.4%於手術中會改為插管手術。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淡竹葉清熱除煩治口糜舌瘡


蕭醫師自然療法

日惠藥草園

(2014/3/29)

淡竹葉清熱除煩治口糜舌瘡

                                     蕭偉傑中西醫師

 
 
 
 
    最近到南投竹山鎮旅遊,竹山鎮擁有豐富的竹林資源,竹子曾廣被運用於建築和農漁獵工具,加上筍子可製成不同的佳餚供食用,使竹山鎮成了豐富多樣的竹子產業文化地區。

光復後,竹山鎮是全省竹器工廠最多的地方,生產許多竹製品,為竹山鎮創造出一片亮麗的經濟好景,目前竹山鎮更將竹子產業轉型,生產高溫竹炭、竹醋、竹雕工藝品、高級竹家具以及竹子化妝品,其中的「高溫碳化竹炭」可淨化水質,「竹醋」的用於柔化膚質,很為市場接納。

接著我就到當地青竹文化園區的「隱竹別院」,由導覽員介紹其園區內所種植一百多種不同竹子特性,看著「巨竹」的管徑很大,直徑應有20公分以上,據導覽員說,原產地的泰國,巨竹直徑會寬至45公分,另有全竿為紅色的「日本紅竹」和全竿為實心而非空心有節的「印度實竹」。

於園內用餐是竹子大餐的「竹炭麵」、「竹筒飯」、「竹筍雞湯」、「控肉竹筍」、「醃漬嫩筍」。

竹子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於中醫,竹子一身皆是藥,「本草綱目」有提到,「竹筍可治消渴,利水道,益氣,祛熱,消痰,有肺熱咳嗽,胃嘈雜者,食筍可醫」。

孫思邈的「千金方」一書中也提到,「竹筍性味甘寒無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力,可久食。」,此說出,於工作繁多,心煩氣燥,暑熱夏天,熬夜眠少引起口乾口渴,吃些竹筍清湯,有消火解渴的好處。

因感冒咳嗽,咽乾,微黃痰,也可配喝些竹筍清湯,有清熱化痰的助益好處。

以現在營養學觀點看竹筍,竹筍內含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細纖維,本身又為低脂肪、低澱粉,常為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食療佳品。

中醫用竹筍治病的處方不多,但會用其葉,稱「淡竹葉」治病,淡竹葉的性味甘淡,微寒,有清熱除煩和利水通淋的功效,於感染熱病出現煩熱、口渴,或因虛火大引起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會以淡竹葉治療,另於泌尿道感染發炎,也常會以淡竹葉治療。

因工作繁重,熬夜眠少引起口乾咽燥、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可將淡竹葉煮水,冷飲,有止渴清熱降火的好處,據藥理研究,淡竹葉有解熱作用,對金黃葡萄球菌和綠膿桿菌也有抑菌作用,亦有利尿作用。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桂花茶味香舒氣可暖胃止寒咳


蕭醫師自然療法

日惠藥草園

(2014/2/8)

         桂花茶味香舒氣可暖胃止寒咳

                                     蕭偉傑中西醫師

 




 
現為二月寒天,一有陽光我就到門診外面的花園走走,每經園中一棵枝葉茂盛的桂花樹,即飄來一陣撲鼻花香,令人精神清爽,心懭神怡。

桂花味香好聞,盛開於每年10月至4月,民間常採其味香特性而做成不同美食或保養品,有做出清香暖胃的「單味桂花茶」,或以桂花花瓣混合茶葉共同烘焙的「雙味桂花茶」,亦有「桂花茶凍」、「桂花糕」、「桂花香腸」、「桂花糖藕」。

到芳香花草餐廳可喝到「桂花茶」,「桂花茶」可舒氣開鬱,讓人心神清爽愉快,是芳香療法(Aromatherapy)的模式。

芳香療法就是利用具有芳香味的藥草,經味覺、嗅覺、按摩和泡澡方式,以達到療病的目的,常應用於心理及情緒障礙的調適,亦可用於肌肉緊繃酸痛的緩解。

芳香療法的芳香藥草,埃及有以芳香藥草的抗菌和防腐功能用於木乃伊的防腐,古文明醫學的埃及、印度、中國都有使用芳香藥草在治病,於十四世紀的黑死病流行地區,人們以芳香藥草掛於公共場所,或置於地下讓人踩踏,取其殺蟲抗菌功效的防範傳染疾病的擴大。

近代芳香療法盛行於歐洲,歐洲將芳香藥草的有效成分抽取製為「精油」,起初以精油的薰香方式,用於冥想和宗教,以調適心靈,後發現如「薰衣草」精油,具調適心靈情緒外,亦具有癒合傷口的功效,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精油運用於治療士兵的燒傷和其他創傷,如以「澳洲茶樹精油」可效控制外傷傷口的感染。

中醫有使用很多芳香藥草治病,在應用上大致分二:

1.分辨藥的性味以治病,如在同是治療感冒,取「紫蘇」、「生薑」,因其性味屬溫性,用於治療受寒感冒,取「薄荷」、「甘菊花」,因其性味屬涼性,用於治療咽痛、咽癢、痰黃型感冒.

2.應用藥物特性以治病,如「紫蘇」、「生薑」、「薄荷」、「甘菊花」常用於治療感冒,而「肉桂」、「丁香」、「茴香」、「胡椒」則常用於怕冷體質和治療吃到冷食及一緊張容易胃不舒的「胃寒」病症,另「橘皮」、「木香」、「烏藥」、「佛手」、「沉香」、「檀香」常用於緩解因情緒障,所引起氣鬱症狀的胸悶、腸胃脹氣、肌肉酸痛症狀,「乳香」、「沒藥」則用於活血化瘀。

桂花在中醫,稱其性味辛溫,有化痰暖胃的功效,可用於因受寒感冒引起的咳嗽白痰,或用於吃到冷食,或一緊張就容易胃不舒的「胃寒」病症。

市面上由桂花和茶葉烘焙出的「雙味桂花茶」,因茶葉含有較高量的咖啡因、茶鹼成分,有發汗、化痰好處,加上桂花的化痰功效,天冷於外,回家後,沖泡壺雙味桂花茶飲用,應有不錯的防範風寒感冒的好處。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腦力的操練


蕭醫師自然療法-

日惠醫學新知-

(1/27/2014)

保養頭腦-腦力的操練

                 蕭偉傑中西醫師

最近聽了由台大醫院精神科胡海國教授主講的「保養頭腦-腦力的操練」一場演講,內容精彩扼要,就提出扼要內容和大家分享。

為何腦力會不夠用?

從精神病理學觀點,腦力不夠用,應考慮一個人所承受太大的壓力量,如果腦力與壓力取得平衡,就不至於發生腦力不夠用而延伸的情緒、行為、認知和生理驅力的障礙。

保養腦力的第一要點為何?

保養腦力的第一要點為要認知腦力的「有限性」。

從精神病理學觀點認為,若生活壓力不是太大,腦力負荷不過重,就不會產生「腦力不足」現象,腦力具「有限性」,過度會讓腦力負荷過重,所以保養腦力的第一要點為要認知腦力的「有限性」,不要讓腦力負荷過重。

保養腦力的第二要點為何?

保養腦力的第二要點為要警覺到腦力有任何不夠用的徵兆時,就要「及時休息」。

警覺到腦力有任何不夠用的徵兆時,就要及時休息,要記得腦力是具「有限性」,若不及時休息,腦力不足會出現惡性循環,「理智」就無法承擔接手。

腦力休息對腦力的重要性?

「休息」是使腦力更有彈性,具有彈性的腦力,就能更用心及更有效地的面對生活挑戰,彈性的腦力爲腦內的前額葉(代表公正,受傷將失去慈悲心)、邊緣葉(代表競爭、對抗)和自律神經系統三者能達到協調和階,如人出現暴怒時,是邊緣葉會出現「生理性憤怒」,接著傳至前額葉的修正後,表現為「理智性憤怒」,就不暴怒了。

如何讓腦力更有彈性?

平時能注意保養腦力的第一要點的能認知腦力的「有限性」而不讓腦力「負荷過重」,及注意保養腦力的第二要點的能警覺到腦力有任何不夠用的徵兆時,就要「及時休息」,如此就可讓腦力更茁壯,若腦力愈高和愈茁壯,腦力更具多元性看法,頭腦就可更具彈性。

什麼是腦力操練?

腦力操練是一種有效的腦力訓練方式,若腦力有操練,腦力就會茁壯,腦力有茁壯,面對壓力時,「情緒」就能保握得宜,「行為」就能表現和諧和圓通,「認知」就能做出適當的決定與選擇,而有了執行正確的「生理驅力」。

腦力操練的原則為何?

腦力操練的三大原則為:

1.要練習體會腦力的有限性,若超越腦有的有限性,就該讓腦力休息。

2.要認識腦力的可塑性,可塑性的腦力,若依用心學習可使腦可塑而更茁壯。

3.要學習日常生活中應對進退的技巧,且要學習掌控應對環境時的情緒反應。

如何做腦力訓練?

腦力訓練分四階段:

一、初階段:

1.可學習「足定氣靜操練法」、放鬆法、禪坐方法以足定氣靜,亦應每隔12小時就該頭腦有適量的休息,睡前也花10分鐘讓頭腦得到深度放鬆。

2.生活習慣應保持:

(1)日常生活起居有規律。

(2)每天認真地做事情。

(3)每天至少有一段放鬆時間。

(4)早上醒來精神飽滿。

(5)晚上定時上床睡覺。

(6)今天過得充實的安排與感受。

(7)有機會和別人聊聊天。

(8)有機會參與各種活動。

(9)肯定自已過得有意義。

(10)肯定自己有關心到別人。

3.操練自已頭腦做到「當下時間要過得好」、「當下時間心都不亂」、「每天生活有規律節奏而不忙」、「關懷自己生命也關懷他人生命」。

4.多具智慧的經驗,關懷他人,以開創幸福感的源頭。

二、第二階段:

1.要敞開心胸看待自已,知道自己的腦力是有限的。

2.了解自己面對環境事件的可為和不可為。

3.該選定自己可以發揮的角色。

4.認真做事,讓個人角色能穩定發揮。

5.宜安排休閒及娛樂,不要使腦力的運作失去彈性。

三、第三階段:

學習善用壓力,利已後再利他,做利已利他之事,可依本性的「力求存活的個人心成份」的利已,進階至發揮「自己關心家人、親朋好友的仁愛心成份」的利他,更進階至發揮更廣「自己關心全社會的慈悲成份」的利他。

四、第四階段:

永續地和他人分享生命中所得成就的快樂,可每週安排10鐘以任何通訊方式關心親朋好友,並要增強自己和別人在一起的歸屬感。

什麼是足定氣靜頭腦操練法?

足定氣靜頭腦操練法四步驟(採自胡海國醫師精神健康基金會):

1. 平穩呼吸。擴胸、挺胸、拉下肩膀,體驗肩胛放鬆的舒適感。

2. 5次深深的腹式深呼吸。學習體會腹部肌肉放鬆的舒適感。

3. 再做5次腹式呼吸,這次用較小的力道。而且吸氣的時候腳趾用力向下

壓,彷彿你走在很滑的地板上,要用腳趾抓地。

吐氣時再慢慢將腳趾頭放開。學習細細體會,腳趾頭放鬆的舒適感。

4. 5次平穩呼吸。體驗每次吸氣與吐氣時平穩呼吸的舒適感。更要深深去體會腳趾頭放鬆的舒適感,把這樣放鬆的舒適感,引導至整個腳底。

 

參考資料:

胡海國(2013)。保養頭腦-腦力的操練。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大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