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糖尿病的基本認識事項

 日惠醫學新知-
(2013/6/14)
               糖尿病的基本認識事項
             蕭偉傑中西醫師

  最近聽了多場名醫的糖尿病的演講,將其內容中較為簡易好懂,並具有養生保健和防範併發症部分,提出和讀者分享,希望大家讀後有所助益。

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的定義為:
1.醣血血色素HbA1c6.5%
2.空腹8小時的飯前血糖126mg/dl
3.葡萄糖耐糖測試:服用75公克的葡萄糖,兩小時後的血糖(OGTT) 200mg/dl
4.任何時間的血糖200mg/dl並有多喝、多食、多尿的三多症狀。
什麼人比較會得到糖尿病?
據國民健康局調查,國人65歲以上有高血糖約有20%,糖尿病高危險群為:
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2.空腹8小時的飯前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者。
3.年齡45歲。
4.體重過重(BMI24以上)
5.缺乏運動,80%糖尿病患者歸因肥胖與缺乏運動。
6.患有高血壓或高血脂者。
7.曾患有妊娠糖尿病者。
8.曾生產體重大於4公斤新生兒的產婦。
9.喜愛吸菸、飲酒過量、長期壓力下者。
糖尿病會出現什麼併發症?
糖尿病一久會出現大、小血管性的病變。
依台北榮總醫院蔡世澤醫師的隨機統計,國人糖尿病患者出現併發症的腎病變為36.3%,視網膜病變27.8%,神經病變14.9%,至於出現更嚴重併發症的慢性腎衰竭為1.16%,失明為0.94%,截肢0.72%
另一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10%出現心臟血管病變,患者中40%會死於心臟血管疾病。
糖尿病做什麼運動較佳?
運動對糖尿病的防範有很好的效果,若每天運動30分鐘,可降低40%的糖尿病。
在運動方面,可採取「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障」的活動,或採333運動標準的每週運動3次,每次30分鐘,每次心跳130/分以上。(333運動標準應和自已的醫師談論後才採用)
「快走20分鐘運動」的至少每天有20分鐘,每週有五天的「快走」運動量,也是很合適的糖尿病患者運動。
糖尿病的日常食物禁忌為何?
平時的飲食控制,應有在營養師的指導和建議下食用,基本的飲食計畫為:
1.     可多吃食品為蔬菜、豆莢類、扁豆類、麵、米、全麥麵包、五穀類米。
2.     適量吃食品為魚、海鮮、蛋、瘦肉、去皮雞肉、堅果類、低脂起士、低脂優格、低脂牛奶。
3.     應少吃食品為油、奶油、動物性脂肪、氫化脂肪、椰奶油、加工肉品、油炸食物、含防腐劑或加工食品、酥皮點心、甜點、餅乾、不含酒精的軟性飲料(soft drink)
糖尿病的治療藥物為何?
尿病的治療包括飲食治療,保持理想體重和持續的適當運動,若血糖持續偏高,就給予藥物治療,口服降血糖藥物包括:
1.     降血糖效果較緩但安全性高的Biguanides系藥物,如常用的Glucophage(Metformin)
2.     降血糖效果快但易出現低血糖症狀的磺基尿素系,如Euglucon (Glibenclamide)Glipizide(Glydiazinamide)Amaryl(Glimepiride)
糖尿病的良好控制目標為何?
良好的血糖控制為糖化血色素(HbA1c)小於7.0%,空腹8小時的飯前血糖小於130mg/dl,飯後2小時的血糖小於180mg/dl,當然更仔細應要有個人化的血糖控制,於年輕、身體狀況佳者可將糖化血色素(HbA1c)宜控制於6.0-6.5%,於年齡高、身體潛在疾病多、易發生低血糖者,宜控制於7.5-8.0%.
但應多注意兩項為:
1.飯前血糖和飯後血糖值差距應小於50mg/dl為理想。
2.為糖化血色素(HbA1c)雖控制於理想範圍,但血糖值的起伏不可太高或太低。
即控制糖尿病的糖化血色素(HbA1c)要依個別化考量定出控制指標,基本上會參考糖尿病的發病時間、年齡及預期壽命、身體潛有疾病、糖尿病併發症程度、曾出現未察覺的低血糖、患者個人考慮等因素做些調整。
為什麼口服降血糖藥會愈吃愈多呢?
UKPDS研究指出,人在中年以後開始出現血糖升高,患者本身的胰島素分泌功能已只存正常量的50%,以後每年會遞減5%,至5年後,胰島素分泌功能會便減低至正常量的20-30%左右。
另有一研究指出,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於臨床診斷為糖尿病的前10年間,胰島素分泌功能會從最高峰值減低至50%的分泌功能,以後逐年減少,至15-20年後,胰島素分泌功能幾乎會全部喪失。
若糖尿病患者接受口服降血糖藥metforminsulfonylureas(磺基尿素系)治療,每3年糖化血色素(HbA1c)值會以5-15%的變差。
什麼時候該採胰島素注射治療?
對患者助益最大的胰島素注射療法介入時間為:
1.飯後高血糖症。
2.不適合以口服降血糖藥劑治療。
3.微蛋白尿及心臟病。
4.懷孕糖尿病。
5.患者喜好。
什麼是低血糖症狀?
若血糖低於60mg/dl,會產生心悸、臉色蒼白、冒冷汗、虛弱等症狀,甚至於出現精神恍惚、意識喪失的嚴重症狀。
糖尿病患者隨時應有糖果置於身上,若出現冒冷汗、心悸、臉色蒼白等不舒症狀,就趕緊將糖果含入口中。
那些糖尿病患者應多注意會出現低血糖症狀?
於年齡60()以上,腎功能不全的腎絲球過濾速率(GFR)低於60ml,服用磺基尿素系(sulphonylurea)藥物和注射胰島素都應多注意容易引起低血糖的副作用。
做重力工作及開車的特定職業工作者,併有心血管和肝腎疾病的共病者,曾有低血糖發生者,也易出現低血糖症狀,應多加留意。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的手腳末端有麻麻感覺?
糖尿病神經病變為糖尿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發病輕重度和糖尿病「病程長短」及血糖「控制好壞」有關,糖尿病初期神經病變發病率約為7.5%,至發病25年病程中,達50%患者有神經病變。
為什麼糖尿病的傷口不易癒合?
因糖尿病的大血管及微細血管出現病變,使血液通暢不良而不易癒合。
出現糖尿病足潰瘍最主要原因為1.周圍神經病變。2.周圍血管阻塞。3.高危險性的嚴重感染。
糖尿病患者如何防範足潰瘍?
糖尿病患者防範足潰瘍,應每天好好洗腳的檢視足部。
糖尿病患者的足部照顧該每天注意足部的衛生照顧,如每天坐在小板凳上好好的洗腳,好好的清洗足部,每天檢視足部,使用潤膚乳液擦拭足部,平時避免使感覺不敏感的足部傷害,儘早的發現足部傷口,選擇使用合適的足軟墊。
治療糖尿病的新趨勢為何?
常用的治療藥物有口服的MetforminSulfonylurea(磺基尿素系),治療中會出現體重增加、低血糖、吃久沒效、增多心血管疾病風險等問題,目前糖尿病治療的新趨勢為使用DDP-4酶抑制劑。
Incretin(GLP-1)為一種腸內荷爾蒙,當我們吃下東西時,腸內的Incretin會升高,Incretin一高就會使「胰島素」增多及讓肝臟的「glucagon(升糖素)」減少,如此血糖就不會遽然升高,但Incretin會於極短暫的幾秒內被DDP-4酶分解而失去效用,現在新藥的DDP-4酶抑制劑,讓Incretin不會在很快時間內被分解,如些就可有效的將血糖降低,有效的控制血糖。
新藥的DDP-4酶抑制劑是針對腸內Incretin作用的另一機轉的降血糖藥物,其降血糖效果為中等有效,對體重變化影響小,出現低血糖的機率不大,並有保護具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
糖尿病有什麼食療方?
民間常用於糖尿病食療方:
1.「玉米鬚」的煮後當茶水飲用,常用於易口渴者。
2.「南瓜」研磨成粉滿加少量黃豆粉,沖泡沸水,當點心食用,每次約10克,每日1-3次。
3.「苦瓜」,可食用鮮品苦瓜,或磨成粉末,沸水沖服,當用於胃熱多食者。
4.「豬、羊、牛胰臟」,炒當菜食,或焙乾研粉,如服5-10公克。
5.「淮山藥配薏苡仁」,共煮粥食用。
6. 蕎麥、山藥、薏苡仁,共煮粥食用。
7.「牛乳」可常飲用。
8.「冬瓜」,食鮮品或絞汁飲用。
9.「芭樂」,可適量食用。
 10. 可將蠶繭和玉米鬚煎湯服用。
 11. 三消食療為上消多食玉米鬚,中消多食苦瓜,下消多食蠶繭。
 12.平時可多選食豆類黃豆、白豆、黑豆、豆腐粉、南瓜、洋蔥。
糖尿病的食療方,為民間經驗方,糖尿病是可嘗試食療方,嘗試宜計算食療方的營養卡量,正規西醫療法不可摒棄,平時應做定期血糖的檢測,才可嘗試選用適當的食療方。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認識失智症

蕭醫師自然療法-

日惠醫學新知-
(02/05/2013)
認識失智症
                 蕭偉傑中西醫師

失智親人是家人心中的痛
一位茹苦含辛的媽媽將女兒辛苦養大,等到女兒開始可以賺錢報恩媽媽時,媽媽因失智症而認不出女兒。
一位婆婆上餐桌時不想吃,因她要將好菜留給她兒子吃,但她兒子去看她時,失智婆婆並認不出自已的兒子。
失智親人常是家人心中的痛,失智老人的最簡單診斷為「老人對日常生活失序了」,全台估約有19萬名失智病患。

失智症對短期事物完全忘記
年齡變老,腦細胞都會自然凋萎,對日常生活並未有大失序,即偶而失智,爾後又記得,並非失智。如何分辨是老化或失智? 老化可能突然,但失智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對失智症最簡單可做個5分鐘三個問題的簡單測定,如詢問病患早餐吃什麼?早上如何到醫院的? 昨天晚上做了什麼事?

日常作息可略看出失智症候
日常作息可略看出的失智症候,如忘記已吃完飯,忘東忘西、藏東藏西的找不到東西而懷疑他人偷走,重複發問相同問題,買過的東西會重複購買,炒菜加太多的鹽,炒的時間太長或太短,冬天不知多加添衣服,懷疑他人亂偷東西或另一半有外遇,看到死去的人回來談話,看到蛇、螞蟻在家中亂爬,深夜找人閒聊,對景物巷口變得迷糊而不知如何回家,凡事被動行事,把東西放於不適當地方,個性好像變為另一個人。

腦部退化為失智症主因
腦部退化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佔全部失智症的50-60%本病少發生於60歲前,最初症狀以短期記憶變差,而長期記憶不受影響。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可發生於50多歲,比率少於4%會出現人格變化、判斷力障礙或語言表達困難,讓家人認為突然變為另一個人。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出現幻覺幻聽,如看到死去的人回來談話,看到蛇、螞蟻在家中亂爬。
腦血管意外和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佔失智症的15-20%

應辨別可逆性失智症得以治療改善
可逆性失智症包括水腦症、腦瘤、硬腦膜下腔出血、低血糖、甲狀腺功能過低症、慢性肝病、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缺氧性腦病變、腦部感染、神經性梅毒、愛滋病、庫賈氏症、維他命B12缺乏症、長期酗酒、慢性藥物成癮、重複服藥的吃太多藥、慢性金屬中毒、憂鬱症,常可經治療後而得到病症的改善。

用藥治療失智症是有意義的
目前以「乙醯膽鹼酶抑制劑(Cholinesterase inbibitor)為最主要的治療藥物,此藥可增加病患腦部乙醯膽鹼酶的含量,延緩病患認知功能的衰退,但記憶力還是會繼續喪失。
基本上的用藥對失智症是有意義的,可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

失智症家人負擔很大需受關注
失智症家屬的心聲為:「最痛苦的是我家屬呀」,即當診斷一個失智症病患同時,另一位病患隨之產生(照顧者)
老人失智症常讓家人無法休息,耗盡家人所有精力去照顧,家庭負擔耗費大,家人常沒有時間睡覺或無法安心的睡,也會導致夫妻不和婚姻破裂。
家人可考慮將患者白天送到專門照顧失智患者機構照顧或和照顧失智患者機構經常連繫請教經驗,以求得對患者和家人都有最佳助益的照顧方式,如市立台北仁愛醫院就有此專門機構。

失智症專門照顧機構可得好的助益
早、中期階段的失智症患者,不宜送到安養中心,因失智患者會認為被拋棄感的使病情加劇變差,白天送到專門照顧失智患者的機構,因機構中有短期教育,音樂欣賞,帶著運動,教導上廁所,鼓勵洗澡,身體按摩,放映親人影片的加深親人記憶,餵食小鳥或魚的激發心靈等各項身心治療,可讓患者有家的感覺,再於晚上接患者回家,可改善老人家急燥不安行為或被拋棄感覺。

家人應事先處理財產問題
失智症中晚期會在思考上、判斷上和行為上失序,可能將名下的財產金錢一下子要給予大兒子,隔天又要給予小兒子或女兒,有些家庭會出現財產糾紛,所以家人應事先處理,以防範於未然。

防範失智症宜多動腦多學習
不動腦,腦細胞會退化,多用腦,可多防範腦細胞退化,目前認為地中海飲食、多動腦力、多學習、多運動、良好控制身體潛在疾病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都會有助益失智症的防範。
地中海型飲食的食譜為:
1.多食根莖蔬菜、番茄、大豆、堅果、種子食品。
2.家禽肉、魚和乳製品低量至中等量的攝取,牛、羊、豬等紅肉則少少量攝取,但少脂肪的優格和乳酪可每天食用。
3.蛋宜每週四顆以內。
4.每天多吃水果,平時甜點則以有甜度的水果取代。
5.沙拉與食物多以橄欖油調理,橄欖油為食譜中不飽和脂肪的主要來源。
6.每天至少喝六大柸的水。
7.飲用適量的酒。

:
個人認為食療中的人參、黃耆、熟地黃、紅棗、麥門冬、龍眼、核桃、花生、洋蔥、南瓜、黑芝蔴、百合、香菇,具有補益體能和抗老化的好處,應可為失智症者的助益食療。

參考資料:
1.     甄瑞興(2010)。失智症診斷與治療。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北仁愛院區神經內科。
2.     甄瑞興(2010)。失智症全方位治療-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之重要性。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北仁愛院區神經內科。

                     (蕭偉傑醫師, 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久咳多痰易喘應考慮慢性阻塞性肺病

蕭醫師自然療法-
醫學新知-
      久咳多痰易喘應考慮慢性阻塞性肺病
                                        蕭偉傑中西醫師

慢性阻塞性肺病應早診斷早治療
最近聽了幾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演講,演講醫師一直強調慢性阻塞性肺病病患,應早診斷和早治療,因病患常於肺功能下降至50%,出現明顯不舒症狀時才開始治療,若提早治療,對病患應更有助益。

症狀常出閱慢性咳嗽、痰多並走路喘
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抽菸、空氣污染、反覆性呼吸道感染、過敏、缺乏抗胰蛋白酶、長期暴露於矽、棉絮、煤、石化等工業污染物質、年齡老化有關,症狀常出現慢性咳嗽、痰多,走路喘、爬樓梯喘的症狀,並併有為呼吸困難、活動力下降、胸部肌肉萎縮、骨質疏鬆和生活品質差。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肺就如「碎海綿」
慢性阻塞性肺病含「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為支氣管內壁腫大、纖毛活動受損、黏液分泌物增多、咳嗽、容易感染肺病,常見症狀為慢性咳嗽和痰多。
「肺氣腫」為肺泡破裂形成大的氣囊、肺的彈性減低、呼氣困難、不易有效咳嗽,肺氣腫會使橫膈膜下降,橫膈膜佔呼吸力的70%,橫膈膜下降會出現喘氣和呼吸困難。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肺就如「碎海綿」,病症常會往下惡化而不會往上改善。

由一樓爬至二樓會喘氣是肺功能已變差
慢性阻塞性肺病常發生於40歲以上的人,男性多,應是愈早診斷,愈早治療為更佳,只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肺功能為70-80%會出現輕微症狀時,很少人會接受治療,待至肺功能為50%時才開始治療,時間為太慢些了。
如何簡易測知肺功能不佳,若人的爬樓梯,由一樓爬至二樓就出現喘氣,就該檢查是否已具有慢性阻塞性肺病。

早期有效治療可防範惡化並提升生活品質
慢性阻塞性肺病分為肺氣腫型(emphysemapanlobular)和支氣管炎型(centrilobular)兩型。
肺氣腫型選用抗膽鹼藥物的Spiviva(Respimat)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支氣管炎型具有潛慢性支氣管炎,若患者好好的使用吸入型類固醇/長效支氣管擴張劑(ICS/ LABA)的如高劑量的Serotide (Fluticasone propionate1000mg/ salmeterol 100mg),可以有效降低慢性支氣管炎的發炎反應,而得到較好的療效包括降低17%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4%缺血性心臟病發作的風險,並可有效的防範本病25-31%的惡化。
若治療中達到防範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惡化,可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擁有更美好的生活,且可降低死亡率。

參考資料:
1.     高尚志(2012)。慢性咳嗽與慢性阻塞性肺病鑑別診斷。台北市醫師公會。新光內科。
2.     古世基(2013)。慢性阻塞性肺病最新診斷及治療趨勢。台北市醫師公會。台大胸腔內科。
3.     慢性阻塞性肺病衛教手冊。台灣COPD診治指引修訂工作小組編著。台灣百靈佳印刷。
4.     邱國欽(2013)。臨床診斷如何鑑別氣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台北市醫師公會。羅東聖母內科。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肺癌危險族群宜做低劑量電腦篩選

蕭醫師自然療法-

肺癌危險族群宜做低劑量電腦篩選

                                          蕭偉傑中西醫師

最近聽了多場肺癌的演講,上週則由新光醫院內科葉育雯醫師主講有關肺癌診斷和治療的演講,葉醫師講的很好,並於演講中一直強調,肺癌危險族群每年宜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掃瞄」的篩選肺癌,個人也認為重要,故將其觀點精要,提出為大家分享。
演講中提到,肺癌是一高致死率的癌症,全球死於肺癌的人數為所有癌症之冠,七年來癌症一直為國人的首位死因,肺癌出現症狀並不明顯,咳嗽很久也未必是肺癌,有症狀再診斷出,80%已來不及,肺癌常會經淋巴轉移至骨骼、腦部,存活不到一年。
肺癌的死亡率很高的主要原因為肺癌「不易早期診斷」,有一半以上的肺癌是在末期才被發現診斷出,另一是肺癌很「容易擴散轉移」,又於局部治療後,常常「易有復發轉移」的現象。
1980年以前,肺癌的化學治療是乏善可陳,之後「鉑」在肺癌的治療上有顯著的功效,使後期肺癌的存活率從2-4個月提升至6個月,自1990年後期,platinum doublet(cisplatincarboplatin加上另一化療藥品)開始被廣泛使用,再加上近年來標靶治療藥物的推出,更為晚期肺癌病患帶來新希望。
肺癌的種類繁多,臨床上分「非小細胞癌」和「小細胞癌」,於台灣的肺癌,非小細胞癌佔91%,其中肺腺癌佔55%,而小細胞癌只佔9%
非小細胞癌和小細胞癌的治療有些差異。
肺癌的預後,「非小細胞癌」的五年存活率為52%以下,若已出現遠端轉移,五年存活率為約為4%
「小細胞癌」的五年存活率為31%以下,第三期後為<10%以下。
若平時使用胸部X光和痰液細胞學檢查的篩選,並無助於肺癌一病的預防,即至目前為止,並沒有一個公認符合經濟效益而且安全有效的肺癌篩選方法。
但研究中發現,若於高危險族群的抽煙者或曾抽煙者,每年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攝影」的篩選肺癌,可有意義的篩選出肺癌病例,且可減少20%的肺癌死亡率,並其篩選效果更優於女性的每年使用「乳房攝影」的篩選乳癌。
肺腺癌於1.5公分會開始轉移,鱗狀上皮細胞肺癌於3.0公分開始轉移,低劑量的電腦可掃瞄至1.0公分,或甚至於至0.5公分的肺腺癌,新光醫院於6000例的低劑量的電腦掃瞄肺癌中,發現90例的不正常,經開刀有60名為早期的肺腺癌。
屬於肺癌的危險族群:
(1)50歲加上抽煙加上有肺癌家族史者。
(2)50歲加上老煙槍者。
(3)50歲加上有慢性阻塞性肺疾、老舊型肺結核者。
即以上都該考慮做低劑量的電腦掃瞄的肺癌篩選。

參考資料:
1.     褚乃銘。(2006)肺癌治療的最新發展。台北市醫師公會。和信血液腫瘤科。
2.     高尚志。(2011)。肺癌標靶治療的最新進展。台北市醫師公會。新光胸腔內科。
3.     葉育雯(2013)。最新肺癌之診斷與治療。台北市醫師公會。新光內科。



(蕭偉傑醫師,電話 27555759)
Google: 蕭偉傑醫師 蕭醫師自然療法